於初禪與二禪間的中間定,唯獨在「觀相應」中,方能修習二禪。
二禪
二禪之喜來自心的內淨,即二禪喜樂與心識相應,比初禪之喜,更為深刻、廣泛,故又名「喜俱禪」。
現在若於中間定時,心不憂悔,一心用功,不失不退,精進不止;其後,其心豁然開朗,清淨無染的定心與法喜湧動一時俱發,此為「內淨」之喜,不再有初禪八觸等覺觀;此一定心,既然沒有覺觀的惱亂,就會安住寧靜的心境中,故名「一識處」。
沒有邪魔之相,從喜中享受恬淡怡悅之樂,當不攀緣禪定中的喜樂,也不攀緣定中的念頭,一心不動,故入「一心」功德支。
三禪
若要升上三禪,必須不受二禪大喜的迷惑,呵責二禪的過患,這樣二禪的大喜及默然心就會慢慢退失,而入於二禪與三禪間的中間定。此時在一心一意的精進修行中,使心清澈明亮,不加功力,心自然澄靜,即發第三禪,內心的樂,如泉水一樣湧流不絕,這時心澄清明淨,細微的樂遍滿全身每一毛孔,為世間樂中之最。聖人能棄捨,但凡夫很難捨離。
三禪有五功德支,謂:(1)捨:捨掉二禪之喜而不生吝嗇、悔恨之心;(2)念:既然已經獲得三禪的快樂,就要守護它,令禪樂的覺受漸漸增長;(3)慧(智):巧妙運用智慧,使樂增長;(4)樂:禪樂遍滿全身,是其他境界所沒有的;(5)一心:唯一心寂然,安住於三禪的定境中。
四禪
行者若能不著三禪樂、呵責三禪樂、剖析三禪樂,三禪自然滅謝,而入三禪與四禪中間定。在此時,定心無有動盪散亂,就能豁然開朗,定心安穩,出入息斷,即證入第四禪。色界第四禪中,不為苦樂所動,不苦不樂,心發「捨心」,名「不動定」。
在四禪中,能捨離三禪的遍身樂擾動,不生憂悔,名之為「捨」。心離諸念,而明照無垢,名之為「念」。沒有三禪的染心,名為「清淨」。定體不動,名為「一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