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國家衛生研究院在幹細胞領域有新突破,發現利用胎兒臍帶血管的內皮細胞,自身就有豐富的KLF4基因表現,因此只需送入兩個非致癌性基因,就可轉變成萬能幹細胞,突破既有的成體細胞必須使用致癌基因才能轉化的疑慮,也增加臨床運用萬能幹細胞的機會,成果本月已獲刊在心血管領域的頂尖雜誌ATVB網站。
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顏伶汝指出,胚胎幹細胞被視為最具有分化能力,可轉化成各種器官和組織,但是由於取得過程必須破壞胚胎,具有倫理與法律爭議,因此科學家嘗試利用其他成體細胞來轉化成類似的萬能幹細胞,二○○六年後,美、日科學家已證實送入OCT4、SOX2、c-MYC、KLF4四個基因,可把皮膚的纖維母細胞誘導成萬能幹細胞。
其中c-MYC、KLF4兩個基因,後續研究中發現會使得細胞癌化,但如果不加入這兩個基因,過去又缺乏成功轉化成萬能幹細胞的報告,顏伶汝的研究團隊經過不斷嘗試,發現被視為廢棄物的胎兒臍帶血管,裡面的HUVEC內皮細胞原本就帶有KLF4基因,因此只需再送入另兩個非致癌性基因,轉化成萬能幹細胞的成功率等同使用四個基因。
顏伶汝表示,此萬能幹細胞非常類似胚胎幹細胞,進一步檢視發現具備有內、中、外三個胚胎層分化能力,需要再透過支架等誘導方式,有潛力發展成特定的器官,除了人類引頸期盼的治療用途,很明確的應用則是在測藥,比如在體外培植成肝臟細胞,可觀察新藥在肝臟的代謝情形。
顏伶汝也提醒,這項研究屬於基礎研究,除技術門檻很高,加上取自新鮮的臍帶血管的內皮細胞,無法證實冰凍後的內皮細胞也能同樣應用,因此若有臍帶血業者以此作為招徠,不足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