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報導】大陸內蒙古鮮卑文化研究者,近日考察發現,曾締造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鮮卑民族,西元五世紀中期,也曾在其祖居嘎仙洞內建造一座規模龐大、但未竣工的石窟寺。專家認為,嘎仙洞石窟寺開鑿工程未完成,很可能是因為北魏太武帝的滅佛運動而擱置。
三十年前,文物工作者在嘎仙洞內,發現鮮卑人在西元四四三年鑿刻的祭祖祝文,因此確定嘎仙洞就是《魏書》記載的鮮卑人舊墟石室、祖廟。
內蒙古鮮卑文化研究人員崔越領說,嘎仙洞的後三分之一是人工開鑿,其遺跡可推測,當時鮮卑人計畫建一座規模宏大的石窟寺,但工程沒有全部完成。
嘎仙洞主洞側壁光滑,自然形成。但在洞口附近左轉開始,延續到盡頭的空間內,側壁斑駁,棱角凹凸,有人工開鑿的明顯痕跡,空間長四十公尺,寬、高各約十餘公尺。此外,石窟寺中發現常見的頂龕、甬道、像位等遺跡,也證明此地曾有已具規模,但未竣工的人工雕鑿設計。
鮮卑文化研究者初步確定,嘎仙洞石窟寺於西元四四三年,北魏太武帝派大臣李敞率眾到嘎仙洞祭祖時,開鑿而成。經專家分析,嘎仙洞石窟寺工程未竟,是宗教信仰的重大變故所引起。
根據史載,西元四四六年,鮮卑人至嘎仙洞祭祖的第三年,曾信奉佛教的北魏太武帝改信道教,開始滅佛運動。專家認為,嘎仙洞石窟寺開鑿工程,很可能是因北魏太武帝的滅佛運動而擱置。
魏國滅佛運動六年後,北魏太武帝駕崩。文成帝即位後,下詔復興佛教,後鮮卑人開鑿了聞名世界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