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統計,國內有二成多洗腎病患合併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而導致骨質疏鬆。就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在洗腎十年後,身高與手指骨明顯縮水。醫師表示,這類病患易流失鈣與磷,可透過補充藥物與手術治療。
腎臟醫學會透析委員會委員、新莊新仁醫院副院長劉宏祥指出,慢性腎衰竭病患因腎功能不全,易使體內血鈣濃度降低、血磷升高,以及缺乏活性維生素D3,而流失鈣與磷,造成身高變矮。
他說,臨床治療上,曾有一名洗腎病患「愈洗愈矮」,該病患洗腎十年後,原本近一百七十公分的身高,居然減少十公分,且不僅身高短水,該名病患的手指也「愈洗愈短」;從X光片中可看出,手指骨較十年前明顯短少許多。
劉宏祥表示,慢性腎衰竭病患易引發次發性甲狀腺機能亢進,也是造成鈣、磷流失的原因之一,因此,洗腎病患易發生骨質疏鬆與骨折,死亡率也相對增高。
目前抑制鈣、磷流失的治療方式,以補充活性維生素D3藥物,與手術摘除副甲狀腺為主;但後者風險較高,術後副甲狀腺素也易偏低,無法回復正常濃度。
至於補充活性維生素D3藥物副作用較低,其中又以針劑較佳。劉宏祥說,針劑不經腸胃道,安全性較高,可抑制副甲狀腺素增生分泌,進而減少骨頭釋放鈣、磷。
由於部分病患在接受活性維生素D3針劑藥物後,可能出現鈣、磷過高情況,現在最新的第三代維生素針劑比較不會影響血鈣與血磷變化,且更有效抑制副甲狀腺素,是自費的醫師處方藥,售價每支一千元。
依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治療準則,副甲狀腺素值超過三百(pg/mL)以上的洗腎病患,可適用新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