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聖貝多芬(一七七○—一八二七)一生創作許多偉大的作品,也許因為是音樂天才的關係,因此,大家注意的都是他的聽力問題。貝多芬從二十七歲開始,就有聽力困擾,三十歲時,他發表第一首交響曲,此時已有暫時性耳聾。
三十一歲時,他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提到:「身為一個音樂家,怎麼能夠對人說自己是個聾子!如果可以,我要抗拒這樣的命運!」
貝多芬一生體弱多病,除了聽力不好之外,胃腸功能也差。根據史家描述,貝多芬全身都是病,風濕病、皮膚感染、貧血、黃膽,且眼睛也不好,五十七歲時甚至死於肝硬化與肝衰竭。
貝多芬全聾後,完全聽不到自己的作品。當他後期作品第九號交響曲首演結束時,全場觀眾的喝采聲也聽不到,還是靠著女低音卡洛琳提醒,他才知道回頭致意。
過去二百年來,許多醫學文獻探討過貝多芬耳聾的成因。這些病因包括耳硬化症、梅毒、中耳炎、噪音損傷、派奇氏病(Paget's disease),甚至於類肉瘤等疾病都有人提出。
耳硬化症多半從青春期開始,就會有聽力變差現象,但這種聽力變差,多半是傳導性聽力變差,除非到了極後期,否則多半仍保有內部聽神經聽力。
耳硬化症是種顯性遺傳疾病,若貝多芬罹患此病,則其父母其中一人必定有同樣的聽力問題,但歷史記載,其父母親、祖父或其他親人皆無此問題,因此排除此項可能。
一九五八年有人發表一篇文章,認為先天性梅毒可能是貝多芬耳聾的原因。但晚發型先天性梅毒,通常會有波動性聽力障礙與暈眩症狀,且會有特殊頭顱骨突出現象。
貝多芬死後的解剖,並無發現頭顱骨異常,且除了類似聽力障礙的發作外,文獻並無記載其有暈眩問題。
有關貝多芬的歷史紀錄,也無提及他有尋花問柳的癖好,更無梅毒感染導致相關病症的描述,因此,此疾並非造成他耳聾的原因。
貝多芬三十歲時曾寫信給當時波昂大學的教授威格納,提到他的毛病,信中說到:「經常性的腹絞痛、腹瀉與血便,年復一年加重,偶爾有八至十天緩解……」。依目前醫學來看,有三種疾病會引起這種腸胃道症狀,分別是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鉛中毒(lead poinsoning)與類肉瘤(sarcoidosis)。
鉛中毒可自頭髮檢驗出,雖會引起腹絞痛,但多半發生於孩童。類肉瘤會引起顏面神經與肝、肺、皮膚病變,但很少引起聽神經問題。因此,最有可能的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一九七○年文獻指出,貝多芬可能是罹患某種「免疫機能病變」,一九九五年、一九九六年陸續有人認為應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因這就是「免疫機能」異常所引發的疾病;且與此病相關的症狀,例如:肝膽發炎、眼睛不好、皮膚病變等,也都出現在他身上。
很可惜的是,貝多芬死後解剖重點都擺在肝臟與腹水,及相關耳部構造,對於大腸並無仔細觀察;亦即有關貝多芬耳聾原因的探討,尚未塵埃落定。
對於靠耳朵吃飯的音樂家而言,聽不見是件難以啟齒的事,但貝多芬卻將耳聾的難堪,化成對抗命運的音符。不管他耳聾的真正原因為何,「征服命運而不讓命運征服我們」才是貝多芬給後人最好的啟示。
(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