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中國人的世故,正如他們的有時不得不說假話,至少有一半是逼出來的。
就拿「做人情」來說,便很讓人為難。不做固然不行,但好心也未必都有好報。
比如做媒,中國人是熱中於做媒。如果能幫一個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找到如意郎君,或幫一個老光棍娶上媳婦,當然是天大的人情,人家說不定會感激一輩子。
但這種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其前途完全是未知數。如果婚後女方覺得嫁非其人,男方覺得娶不如意,則感激就會變成悔恨乃至怨恨,甚至連帶他們的家人和親屬,也會把婚姻的失敗,完全歸咎於媒人;媒人辛辛苦苦卻落了個渾身不是,豈非太不合算?
同樣,沒有人情不行,人情太多也麻煩,因為算不清賬。
比如甲欠乙的情,後來找到一個機會還了。在甲看來已然「兩清」,而乙則很可能認為並不等值,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心理不平衡。甚或會認為甲這樣做,是「耍滑頭」;也可能乙認為已然「兩清」,而甲則認為自己欠得少還得多,視為新的人情,並對乙的不肯認賬不滿。
這樣,雙方就可能結怨,甚至可能由積怨而致結仇。不但人情白做,弄不好連朋友也丟了。
原因就在於人情不但有情感意義,也有功利性質。這就讓人為難。
因為如是純情感的,就不必斤斤計較;如是純商品的,就不妨明碼實價。現在,一方面要講功利,另方面又要顧面子,結果當然是表面上強顏假笑,心裡面沒完沒了地嘀咕。
再者,即便承認人情是商品,其價值也無法估算。既然不能公開標價,也不能明確議價,當然也不能簽訂合同,按質交貨,照價付款。
第三,人情關係既然被視為「非商業行為」,則人情的償還就必須有機會,否則「交情」變成了「交易」,大家臉上就不好看。但是,等機會即等於無限期,何況,機會有大有小,人情有多有少,是否等值,只有天知道。
這樣,托了人情是否能打通關節,送了人情是否能得到回報,還了人情對方是否認賬,一律心中無數,完全沒有底。
在甲可能覺得「已盡人事」,在乙則可能認為對方「背信棄義」;在丙可能不過是在「等待機會」;在丁則可能認為對方「不通世故」。大家扯不清,雙方都有氣,則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
這就不能不讓人變得世故:
第一,必須懂得如何讓別人欠下人情。比如,關心他人,體貼他人,照顧他人,在他人有困難時伸出救援之手,或利用工作職務之便「與人方便」等,這些一般人也都能做到。而深於世故者的不同之處在於:
其一,善於察言觀色,又消息靈通,在他人尚未開口或不便開口時,主動上門服務,甚至已然把事辦好,讓他「受寵若驚」、「喜出望外」、「佩服得五體投地」。
其二,不動聲色,舉重若輕,事前不張揚,事後不誇功,甚至「不認賬」,當然也絕口不提回報的事。
其三,不計利害,甚至無妨讓自己吃一點不大不小的虧,擔一點「有驚無險」的「風險」。
以上這三條,都能感動對方的「真情」,產生一種「怎樣也報答不了」的心理。本錢雖未必多,紅利卻相當可觀。
第二,必須懂得如何不欠人情。人情必須回報,但何時回報,如何回報、應該回報多少,卻從來就沒有一定之規矩。如果欠的小還的大,豈不吃虧?如果欠久難還,成為負擔,豈不糟糕?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受惠於人欠下「情債」,甚至就無妨吃一點虧。不過,虧要吃在明處,不能吃暗虧,至少要讓對方心中有數。
第三,必須懂得如何「做人情」。這也包括三點:
一是「看準對象」。凡對方要求迫切,明確表示將有回報,且有能力回報,或特別「重情義,懂規矩」的,可以一做;如對方雖無回報可能,但「來頭大」,得罪不起,也只好敷衍敷衍。總之,人情不可「濫做」。
二是「做足文章」。做人情不同於商業投資,有幾份股就分幾份紅。如果人情做小了,對方不當回事,則你的情就白做了。只有把人情做足,讓對方一輩子也忘不了,才不是虧本的買賣。即便是「順水人情」,也不可做得太「順手」,以免對方「小看」了自己,或來得容易去得快,不當回事。
三是「輕易不用」。你十分賣力地做了人情,對方舉手之勞就還了回來,這就是虧本。而且人情用過一回,下回就不可再用。再用還要再投資。所以,「投資」之後,不要輕用,用一回就要用足。一方面文章做足,另方面人情用足,才是做人情的高手。
這也實在太可怕了。人心險惡如此,算計如此,世間還有真情在麼?答曰:真情是有的,世故也是有的。說出這世故,正是要保住那真情。所以說真話者不必世故,而真正深於世故者,也斷然不會把這些底細公之於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