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若長坐,則容易引發各種禪定境相,若是「善持」禪定境相,能由「粗」轉「細」,使禪定的定境,更為深入;若是「惡持」(不善於調理)則會產生禪病。文中引證不同善根發相與對治的方法。而諸禪發相內容,以介紹下面十項為主:根本四禪、十六特勝、通明禪相、不淨禪發相、八背捨、大不淨禪發相、慈心發相、因緣定發相、念佛三昧發相及神通發相。
第三、說明諸禪發相
四種三昧中,常行三昧能引發根本禪定,但少有發相;常坐三昧、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三昧等,則多有發相。今就坐禪時,調合身心過程及禪定境相,分別說明:
一、根本四禪──欲界定
坐中,身體端正,心念收攝一處,氣息調和,覺此心念,泯然澄靜,細心安隱,心念專注在所緣境而不會散亂,名為「粗住」。心念泯然轉細,比前更寂靜,名為「細住」。粗住心與細住心,前、後、中間,必有持身法。持身法生起時,身體自然正直,不會覺得疲勞、疼痛,好像有力量扶助身體一般。
若是來時緊急勁痛,去時寬緩疲困,此是「粗惡」持身法。若是好的持身法,進入粗住、細住心時,沒有寬、急的過失;或一兩時辰,或一兩日,或一兩月,稍覺深細,豁爾心地,有一分的開明,身如雲如影,亮然明淨,與定法相應,持心不動,爽爽空淨,但猶見身心之相,而未具有禪定功德,是名欲界定。若安住於欲界定,或經年累月,有定法持心,無懈怠、疼痛,連日不出定,亦可獲得禪定功德。
未到地定相
獲得欲界定後,在未得初禪前,於其中間,渾然一轉,身心虛豁,雖然未去除欲界身相,但於靜坐中不見身首、衣服、床鋪等物,猶如虛空,是名未到地定。此為初禪的方便定,又名「未來禪、忽然湛心」。
禪定四分
各種禪定的次第境相,並非直線前進;從粗住心至非想非非想定,都有退(退失)、護(防護)、住(安住)、進(前進)四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