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編輯吳佳珍
圖/路透、網路
講到非洲,通常不會讓人浮現這樣的景象:一位指甲修得完美無瑕的女子,悠閒地翻閱著當地的時尚雜誌,瀏覽最新款包包、名人髮型。不過,非洲確實有這樣的女人,而且人數遠比媒體對「黑暗大陸」的描述還要多更多。
以非洲觀點 詮釋品味
在奈及利亞的拉哥斯、肯亞的奈洛比、安哥拉的羅安達以及塞內加爾的達卡等城市的富人區,有錢有閒的名媛、成功的女企業家以及中等收入的家庭主婦組成引人注目的族群。
過去,她們仰賴國際時尚雜誌提供有關品味風格和一切有關美麗、流行的資訊,但近幾年,當Conde Nast、Hearst和Hachette Filipacchi雜誌集團在亞洲、東歐和中東拓展市場時,幾家非洲出版公司趕緊宣示主權,於是出現《Arise》、《HauTe》、《Helm》和《True Love》等雜誌,以非洲觀點詮釋時尚。
《Arise》總編輯海倫‧詹尼斯(Helen Jennings)說:「老實說,力爭上游的非洲讀者渴望看到這本雜誌。由於當地一般雜誌沒那麼高級,又沒有其他國際雜誌直接訴諸非洲讀者,《Arise》確實引起騷動。」
都會風格 撒大錢創造
在英語系非洲國家的雜誌中,只有《Arise》把泛非洲和全球內容熔於一爐,產生一個混合體,詹尼斯稱之為「非洲大都會」(afropolitan)。有讀者表示:「我們喜歡看《Arise》,因為它不是其他有名雜誌的COPY。」
該雜誌由奈及利亞媒體大亨恩杜卡‧奧巴格貝納(Nduka Obaigbena)在二○○八年底創辦,他擁有奈國最大報紙《ThisDay》。雜誌號稱發行量六萬本,每月平均一百四十頁,並在非洲其他七國、歐洲和北美各地發行。
在不惜撒大錢的時尚照片中,出自非洲設計師手下的衣服與YSL、Loewe和Ralph Lauren等國際名牌搭配,並請來安薇巴(Oluchi Onweagba)、艾莉克‧萬克(Alek Wek)和拉瑪‧莫罕默德(Rahma Mohamed)等當紅的國際黑人名模當模特兒。
擁抱名流 認同次文化
《Arise》訪問傑出的黑人名流,像是歌手兼作曲家阿肯(Akon)和V. V. Brown,吸引了全球的廣告客戶。Tommy Hilfiger、Juicy Couture、Graff、萊雅化妝品和鱷魚牌服飾,都在這本雜誌上登廣告,也有助拉來其他時尚品牌的廣告。
然而,《Arise》的內容在擁抱魅力和名流之餘,也摻雜著對地下時尚的認同,八卦報導當然也不例外。最近某期就加油添醋地披露非洲足球球員的花邊新聞,還有關於南非解除種族隔離後,在索威托興起的穿皮衣騎機車等次文化的特別報導。
非洲出版業幾十年來已有進步,不過通往成功之路的重大障礙依然存在,包括與重要事業夥伴隔閡,以及未發展成熟的行銷網。
識字率偏低 都會除外
雖然創辦雜誌只要有金主支持就行,但要維持下去還有賴幾個因素,包括市場規模、識字率和財富。下撒哈拉非洲這些項目的統計數字大多很不理想,然而,這些數字有時卻也掩蓋了真正的潛力。
許多下撒哈拉國家識字率偏低,但有閒錢買雜誌人口的識字率遠比全國平均識字率高。奈及利亞的識字率高於百分之七十,肯亞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兩國都成為區域的出版中心。
非洲和中東地區的市場分析師沙基納‧巴爾德說:「大多數下撒哈拉非洲國家,收入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口僅占百分之五到十,也許看起來無足輕重,但在人口眾多的國家—如奈及利亞,這可代表了很多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