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在網路衝擊下,美國報業廣告收益減少四分之一,相當於一百一十六億美元。今年至今已有超過一百家報社停辦實體報紙,只提供網路版新聞。有些報紙免費提供,有些則採取訂閱方式,定期向讀者收取費用。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本月二日開始「使用者付費」,讀者每天必須付費一英鎊(約新台幣四十八元),或每周付費兩英鎊,才能閱讀泰晤士報與姊妹刊物《星期泰晤士報》網站內容。結果,網站的瀏覽率剩下不到一成。
今年一月哈里斯調查公司調查 ,被詢問「你願意付費在線上閱讀你喜歡的報紙嗎?」結果,百分之七十七的受訪者表示不會支付任何費用。在願意付費的讀者中,願意每月支付一至十美元(約新台幣三百二十元以下)的占百分之十九,只有百分之五的讀者願意支付更多費用。
如果人們不願意付費閱讀線上新聞,實體報紙要找到生存道路仍很艱難。不過,不同的付費方式,也許會帶來不同的獲利模式。
去年中旬,《華爾街日報》網路版開始收費,每周支付兩美元的讀者才能夠閱讀整篇文章,施行半年,讀者只有一百萬,付費用戶不到整體人數三成。因此,今年一月《紐約時報》跟隨加入收費行列,採行不同模式收費。
《華爾街日報》是「先讓讀者免費閱讀部分段落」,繼而收費閱讀全文;《紐約時報》則採用「計量模式」,讀者可以閱讀每一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不過每月的閱讀量受到一定限制,要是想閱讀更多文章,就需付費訂閱。
《華爾街日報》「先付費才能看」的經營模式,在習慣「免費讀報」的環境下,會把一些潛在客戶趕跑;《紐約時報》早在二○○五至二○○七年間,也採用相同模式,但不久便放棄,現在轉為「限量閱讀」收費手法,用戶會因為免費閱讀,或許在每月第一個星期就把「免費閱讀量」看光,日後遇到有興趣題材,難免忍不住付費觀看。
日本雜誌協會(包括講談社、小學館在內的五十家出版社)今年一月也試辦網上收費閱讀,期望明年正式實施。但將採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那一種付費方式,猶未定案。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媒體現象是,美國有企業為報紙找到了新的獲利模式,不是iPad而是利用智慧財產權打官司。位於拉斯維加斯的Righthaven公司取得報紙客戶的新聞內容版權,再控告轉載的網站和部落格侵權,賺取和解金。
媒體最大的資產是新聞內容的智財權,Righthaven每件訴訟皆求償最高的十五萬美元,藉此逼被告和解。由於成效不錯,在全美九州擁有超過七十家報紙的賭城評論報母公司,決定循此模式,把報紙內容授權Righthaven處理。
報紙雜誌由紙張轉變為螢光幕,網路新聞更使人們無須透過紙本、電視獲得新聞資訊,伴隨部落格、推特的湧現,新聞訊息的流通已不再由媒體主導。報業急需一個全新的獲利模式,但這仍在嘗試摸索中跌跌撞撞,報紙線上收費還要走一段艱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