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台北報導】腦血管疾病始終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位,為掌握搶救的黃金時間,原能會核能研究所成功自製腦血流造影藥物「核研雙胱乙酯腦造影劑」,可幫助醫師在症狀初期就診斷出病灶;目前這種藥劑已獲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可,預計年底量產上市後,可使這項健檢方式費用更低、更普及化。
核研所副研究員廖美秀指出,以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來說,急救黃金時間只有三小時,過去醫界最常運用「鎝│99m│ECD」造影劑配合單光子電腦斷層攝影,約有九成患者可立即偵測出腦部血流量的缺損狀況,並幫助篩選適合做血栓溶解治療的患者,例如突然感覺半身無力、或確定已發生腦血栓而傷害腦組織者。
台北榮總核醫部主任王世楨表示,過去國內無法自製與「鎝│99m│ECD」功能相同的藥劑,多從國外進口,一劑費用高達一萬三千六百元、健保也只給付九千餘元,使用率偏低;如今核研所成功自產「核」藥劑,價格最多將折半,也能提高檢查利用率;預計上市初期可提供國內約兩千名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患者的臨床應用,未來還可望運用於癲癇、老人失智症的診斷。
不過這種藥物對人體也有副作用,廖秀美表示,雖然發生率不到百分之一,但患者在檢查結束後應多補充水分、以利將藥物排出體外,此外,罹患腎臟疾病者則不宜採用這種方式檢查腦部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