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從年輕開始就是交通工具的密集使用者,因為家在南部,工作在台北,尤其參與推廣閱讀之後,更是南北奔波,搭乘機率更是頻繁,尤其是火車。
在火車上,常見以睡覺、聊天、吃東西來打發時間的,而有兩種人最美麗,一是讀書的,一是看風景的,他們全神貫注的側影非常美麗。
在火車上閱讀也會有艷遇,早年攻讀學位時,經常在火車上「拚功課」,有一次讀的是相關經濟的課本,鄰座的男生搭訕的問:「是不是經濟系的」,有時還會因而蒙高手指點功課哩。
在我的行囊中,書籍當然是必備的,即便在這求變求速的時代,仍有候機、候車的時候,而閱讀可消弭等待的漫長與無奈。
關於閱讀這件事
以前經常可在圖書館看到「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的標語,雖然八股卻很真實,因為,不分貧富貴賤,擁有書就擁有了大江南北、古往今來;閱讀是最公平的、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怎樣讓這份權利不睡著?就得從小養成。
書讀得越多就越懂得如何閱讀,從挑書、認清自己的口味、提提升自己的閱讀品味,只要 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自然會有正向的循環與成長。
一般孩子,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會出現排斥閱讀文字的現象,覺得閱讀文字有負擔,只選擇輕鬆的圖像閱讀,這是因為從圖像或少量文字,跨到大量文字閱讀的障礙沒解決,而養成文字越少越好的閱讀習慣,更可能因此與文字擦身而過,而失去與優美文字做終身朋友的機會。
協助孩子跨越文字閱讀的障礙,父母可以從孩子喜歡的點往外拓展,例如有些孩子喜歡重複閱讀一本書,樂在其中,其實他是因為喜歡而在反覆建構自己的思考,企圖了解。我的孩子在小二小三的時候喜歡上《封神榜》,後來我找出書中人物的相關故事書和資料,提供他相關的延伸閱讀,終於把他從《封神榜》拉了出來。
閱讀,大人和小孩都一樣,不需著急,但是要當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