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勞基法增訂派遣專章,勞委會邀請勞工團體交換意見,出席的勞團卻是送出反對派遣立法的連署書,並要求列入會議記錄,拒絕為勞委會修法背書。
日劇曾有派遣勞工的劇情,描述能力很強的派遣勞工在職場上兢兢業業,最後轉為正職,但其實,那是反映日本為因應景氣衰退、企業經營不振,只好取消終身聘雇,改用派遣勞工,以降低人力成本的職場、企業生態變化現象。
而國內的勞動環境也因企業節省人力成本,已有逐漸走向人力派遣趨勢,金融海嘯爆發後,變動更劇烈,製造業因訂單急凍,以無薪假「希望」員工共體時艱,後來卻因急單效應,開始使用派遣勞工。
如今景氣逐漸復甦,製造業訂單接到手軟,為了在短時間內招募到三班制足夠的員工,及景氣無法預測,人力難以評估,為榮衰不定的景氣,並降低正職勞健保提撥及福利、資遣等成本,更透過人力派遣公司大量使用派遣工。
因此,派遣工幾已成為職場固定型態,而且有愈來愈多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也加入派遣工行列,儘管雇主強調只要有心、努力做,一定可轉為正職,但現實上並不像日劇所描述,能容易修成正果,因為台灣仍以製造業為主,並非白領階級,也就是說,為因應景氣循環不定,減少正職人員。
至於白領階層的派遣工,更因為代理職務時間結束,或正職員工退休較晚,及公司要降低人力支出,也難轉為正職員工。
儘管勞委會有心要立法解決派遣工問題,不過,勞工團體的姿態過高,加上企業主已慣用派遣工,降低人力成本已成常態,想讓派遣工不成為孤兒難矣。
我認為,以現實環境,勞工團體的全面禁止勞動派遣、訂定兩年落日條款轉正職,及禁設派遣公司,恐怕會讓更多企業出走,很難做到,但公部門禁用派遣,及勞務採購、承攬及外包,則是政府該做的事,否則民營企業有樣學樣,今後恐將沒有正職人員。
而勞動派遣是種特殊的勞動型態,不是納入勞基法或釐清勞雇關係,就能保障,勞委會應該在修法中,明確規範勞動派遣,否則連正職人員都可能變成派遣工,也不能不論景氣好壞,派遣工薪水永遠只有一萬八千元。
吳庸(高雄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