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新竹縣某國中上月底期末考,監考老師發現學生有傳紙條的動作,經制止後發現紙條內夾雜一包白色粉末,老師逼問,學生坦承是三級毒品K他命,經警方偵辦後逮捕兩名藥頭。
在此之前,有國中生集體吸食K他命的案例,顯見毒品滲入國中校園嚴重,儘管警方在獲報後都會迅速處理,教育部也要求各學校不定期對疑似吸毒學生尿檢,也針對不特定教職員抽驗,但問題似乎未見改善。
據聞,私立學校避免學生吸毒案件被媒體報導而影響招生,若發現有學生吸毒,會請家長到校,請家長辦理轉學,或為了減少管理的麻煩,通常會拒收有吸毒前科的學生;若學生吸毒被媒體披露,許多學校也會否認,使得校園毒品問題被壓在檯面下,浮出的僅是冰山一角。
其次,校園對認識毒品的教育、宣導不夠,K他命能在校園內橫行,並非警方查緝不力,而是藥頭欺騙學生「毒品沒有成癮性」、「吸食與販售無罪」,學生由於認識不足,不但自己吸食,而會成為藥頭滲入校園的媒介,使問題更加嚴重。
我認為,吸食毒品的學生不斷轉學,或被學校拒收,反而會成為反毒的隱憂,教育當局及學校,應加強反毒教育及輔導,讓學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否則校園反毒之路只會更崎嶇。
此外,毒品滲入校園,通常與黑幫有關,警方雷厲風行打擊黑道滲入校園吸收幫派及販毒,是解決校園吸毒問題的有效方式,但目前缺乏加重販售三級毒品刑罰的法源依據,常使得警方的查緝功虧一簣,所以打擊校園毒品,也須立法配合。
王立藻(高雄市/教育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