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營利組織朝向企業化經營,成為「社會企業」是公益界正熱門的趨勢,但是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更獨特,總幹事葉淑芬說:「我們不是社會企業,只是希望用企業化管理的方式經營非營利組織;不要利潤,不賣東西,用管理專業讓服務更加有效率。」此外找出「聽覺口語法」轉譯為華語教學的基金會,還預計讓聽覺口語師受到正式認可,幫助更多聽力受損的孩子。
雅文基金會朝企業化方式經營,源於一個巧妙的契機。十四年前,倪安寧(又名喬安娜)和台灣夫婿鄭欽明,發現次女雅文有先天性極重度的聽力損失,遍尋名醫期望找到讓她開口的訓練方式,最後選擇了「聽覺口語法」,精通多國語言的倪安寧認為,採用華語教學的方式,可以為台灣的聽損兒帶來更多療育機會,基金會於焉誕生。
知識管理 保留訓練紀錄
然而八年前,倪安寧罹癌過世,鄭欽明非但沒有灰心喪志,反而更希望基金會龐大,才引進了企業化的管理方式,改變非營利組織難以永續經營的困境。葉淑芬說,雅文基金會比較特別的地方,還有「知識管理」,藉由聽力師和聽覺口語師的訓練紀錄,觀察小朋友的狀況,雖然課程因小朋友的個性和家庭背景而有不同,但還是能找到足以傳承、建檔的脈絡,為聽障者盡一份心力。
用企業方式經營非營利組織,對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出身的葉淑芬來說,比在企業工作還有體會,她說:「從前同事常開玩笑,那有工作會出錢雇用我,讓我去做善事?但在非營利組織工作就能;我不是社工,本來不可能接觸這種領域的,因此更珍惜現在的工作。」每種工作都有挫折,唯有公益這種,以「利他」為宗旨,她認為最容易找回初心。
補助食宿 免費師資培訓
在培訓華語聽覺口語師部分,資深專案企劃邱郁惠則說,基金會提供半年的免費培訓課程,前三個月上課、後三個月實習,吃住也有補助;語言學研究所畢業的受訓者李←葳說,每天要上八小時的課,培訓一點都不馬虎,對於基金會保障受訓學員基本生活的做法表示認同,覺得即使未來要在基金會為聽損兒服務二至三年也非常願意,何況還有薪水可領。
葉淑芬說,華語聽覺口語法的認證和永續經營勢在必行,雖然新生兒的人數大幅下降,但不論家族是否有遺傳病史,聽損兒出現的機率都在千分之三。基金會的服務是不間斷的,只要受過早期療育課程,家長若要持續篩檢聽力或測試助聽器,都可向基金會要求,有經濟困難的家庭,基金會也能提供各式資源轉介和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