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孩子的想像力不是大人可料想的,然而,聽力受損的小朋友也同樣擁有嗎?在母親腹中,他們已註定聽不見喧囂,儘管早期療育仍可成為他們的救星;戴上助聽器、植入人工電子耳,世界就不再了無聲音,但他們真的得救了嗎?又有誰能深入了解他們?
引入「聽覺口語訓練法」並轉譯為華語版的「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就為他們量身訂做永不間斷地聽、說課程,甚至讓他們用「有聲」戲劇的方式表達想像力。本周公益版走進雅文基金會,了解這樣的公益團體是懷抱怎樣的心情去服務?又是怎樣看待聽損兒?
一群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大小朋友,外表看來正常,但一開口,立刻就破功:「每個都口齒不清。」但舞台下的觀眾、他們的爸媽,卻個個眉開眼笑、給予熱烈掌聲,原來,在醫生診斷出孩子有聽損問題的時候,他們都曾陷入愁雲慘霧中,擔心孩子的將來,可是現在,孩子卻能開口講話,也能理解爸媽想要表達的事物,更厲害的是,他們竟能在台上演戲,不輸一般的孩子。(記者李祖翔攝)
日前在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公演的兒童劇「想像世界無限大」和「金鵝」,是由「如果兒童劇團」指導,十五名六至十一歲的聽損兒自編自演的。開場前二十分鐘,有三個片段,分為魔鏡世界、房間和神奇紙卷,他們必須扮演鏡子,模仿對方,再把自己當作家具,想辦法詮釋沒有生命的物體,甚至運用想像力,將長筒紙卷化身為望遠鏡、不求人、球棒等,每個動作都很「卡哇伊」。
忙碌練習
再累也不放棄
藉由表演,爸媽首次認識孩子的另一面,像八歲專門演沙發的冠貴說:「我很喜歡演沙發,我演的是一組坐上去會舒服得讓人忘記煩惱和痛苦的高級按摩沙發。」令爸媽莞爾。
在練習的過程中,小朋友必須來回奔波,要上語言訓練課程、學校課程,當然,還要寫回家功課,雖然忙碌,但沒有人願意放棄戲劇練習。表演結束,冠貴聰明地說:「原來訓練這麼多,是要我們認識同伴和自己的身體呀!」
演桌子的凱崴,今年才六歲,他設計的動作是跪著、把腰挺直、雙手用力撐住;在家練習的時候,常常覺得腰痠、腳疼,阿嬤就告訴他:「要忍耐,要有耐心,才會愈來愈強壯。」阿嬤把杯子、課本、鉛筆盒放到他背上,三不五時還趴在他身上,雖然有點重,但凱崴開心地說,覺得自己已經能當一張堅固的桌子了!也高興年幼的自己可以讓趴著的阿嬤安心,對於他的善良,爸媽感到訝異。
不再害羞
還會模仿大人
因為戴助聽器,又要不斷接受訓練,十歲的冠霖總會發脾氣,當他飾演一位不願分享好康、自私的人時,小大人的他居然感嘆:「這種人常常福氣來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歡這種個性。」飾演垃圾桶的子萱也才九歲,原本害羞、怕生,上過幾堂戲劇課後,反而會模仿大人的口氣說:「這些很簡單耶,還有別的嗎?」
爸媽從來沒看過十一歲飾演鬧鐘的家賢,這麼專注於一件事;也沒有看過演精靈的鴻翔,自己創造動作、發明精靈魔咒,還竊喜可以在劇中懲罰壞小孩;七歲扮演電風扇的宛仟則努力讓雙手一直轉一直轉,練得大人樂開懷,覺得他們「和一般的孩子沒兩樣。」
說話傾聽
不再封閉自己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總幹事葉淑芬說,大家總是希望受訓後的聽損兒能變得很獨特,例如有聽損還能說話、朗讀、表現優異,但父母最大的期望其實只是「和大家一樣」。
她說,戲劇方式能讓大眾知道,聽損兒也有自己的想像空間,他們對這個社會充滿好奇,很有想法,而且經過傾聽和說話的訓練、一次又一次地讓他們與外界溝通,就可以不再怕生、自卑、封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