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慢性B型肝炎患者如果不接受治療,有多少風險演變成肝癌?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的研究團隊發展出「肝癌風險預測模式」,將肝癌的各危險因子量化,計算出每一項的風險分數,總分愈高、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愈高,準確率超過八成,已獲刊於國際知名的《臨床腫瘤期刊》。
目前已知道肝癌的危險因子,包括男性、年紀愈大者、有家族史、有酗酒、肝功能指數愈高者、B肝病毒量愈高者、e抗原陽性,以及B肝病毒基因型。
陳建仁表示,總共有三千六百五十三名慢性B肝患者參與這項研究,追蹤十年,其中二千四百三十五人的資料量化出風險分數,比如性別來說,男性患者為二分、女性患者為零分;在年齡方面,三十至三十四歲為零分,之後每五歲增加一分,以六十至六十五歲為六分最高。
陳建仁表示,依危險因子的項目多寡,發展出三種肝癌風險預測模式,第一種是以性別、年齡、家族史、酗酒、肝功能指數、e抗原陽性等基礎檢驗來評估,總分為十七分,一般民眾與開業醫就可使用;第二、三種則分別加入B肝病毒量與病毒基因型來評估,總分均為二十分,需要胃腸專科以及醫學中心提供這些較精密的檢測數據。
從模式圖的兩條曲線,可推算五年與十年後罹患肝癌的風險,經剩下的一千二百一十八名患者驗證後,預測度超過八成、與實際罹病的相關係數甚至達九成以上,成果於今年五月發表。
陳建仁提醒,此模式可預測具有不同危險因子的慢性B肝患者,不治療的話有多少的罹癌風險,較適用於尚未發展到肝硬化者;此外,由於研究對象均為三十至六十五歲之間,不在此範圍的患者,由於缺少年齡的風險分數,也不適合以此來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