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百年鐵道 時光之旅

文/陳建儒  |2010.07.04
785觀看次
字級

書名:縱貫環島‧臺灣鐵道
出版:國立台灣博物館
編著:戴寶村、蔡承豪

利用交通工具從一地至另一地的運輸行為,幾乎是每人每天必行之事。以一般情況而言,交通工具的使用往往具有強烈的目的性,意即在從事運輸活動時,是為達成另一個目的而所衍生之行為,例如因為公務、旅行、返鄉探親等因素而搭乘,而非單純願意從事該活動。
  然而在眾多運具中,鐵道發展卻獨樹一幟,除在速度、舒適感等技術層次進步外,進而追求使用者情意層面的「滿足感」,在其機具造型,路線規畫、車站設計及周邊場站設計等精益求精,發展出具認同感且獨特性的鐵道文化,成為許多人共通的回憶。
《縱貫環島‧臺灣鐵道》是由國立台灣博物館所出版,初看到此書時,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圖書市場介紹鐵道書籍不在少數,台博館出版此書如何脫穎而出?本書的定位及特色又為何?但在翻開此書後,看到目錄中的標題「從鐵道部到博物館‧歷史與現代的時空交會站」,即解答了先前之疑惑。
見證台灣發展
本書的主軸─「鐵道部」位於現今台北市忠孝西路及塔城街附近,於日治時期所建,鄰近過去清代機械局遺跡及現今台北火車站。隨時空遞嬗,正好見證台灣鐵道百年的發展,藉由本書的出版,引領讀者坐進一班由清末駛往現代的時間列車,娓娓道出台灣百年鐵道的時光之旅。
鐵道的歷史源自十八世紀後期,因其速度快、運量大、穩定性高,在歐洲立即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及經濟用途上。台灣一直至十九世紀晚期才引進,卻已是中國最早鐵路開發地區,肇因於劉銘傳巡撫為保衛台灣之考量而興建,在其任內完成基隆到台北路段;甲午戰爭前一年,終於完成基隆到新竹路段。
書中搜集了部分史料及圖片,顯現當時興建鐵路時,所遭遇的財務、技術、天然資源等限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除官方資料外,也補充引述當時仕紳、官員及外國人對於台灣鐵路的親身體驗,讓讀者彷彿回到當時台灣鐵路草創初期時,初遇「黑色妖馬」的驚豔,也增加了臨場感及可信度。
甲午戰爭後進入日治時期,日人為進一步加強控制台灣的力道,持續進行鐵道建設,陸續完成西部縱貫線、宜蘭線、花東線。另為增加經濟資源之運送,也開拓眾多運載糖、鹽、木材的支線鐵路。隨著路線規畫及車站的設置,奠定台灣都市發展的規模基礎。光復後,政府陸續完成南迴線、北迴線的重要建設,終達成鐵路環台一周之夢。
由清末駛往現代
本書以歷史角度切入,貫穿清末、日治、光復後至近年的鐵路發展,輔以史料佐之,敘述各時代興建鐵路背景之始末。平實而論,本書於鐵道專業知識著墨不多,然而這並非本書強調的重點。如從首篇依序看至末篇,可發現本書以清楚的脈胳及時間的推移,搜集耙梳各方史料,將鐵路建設聯結台灣各項發展,描繪出台灣百年來進入現代化的歷程。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本書是對於「台灣鐵道」主題相當容易入手的入門書籍,對於台灣鐵路發展及政策規畫可有初步的認識。
最後,在台灣鐵路正式邁入百年及高鐵新紀元之際,看到台博館預計規畫整合成立以「台灣」為主題的博物館區,消息令人感到振奮,但也有憂心之處,之前有因發展新式交通設施及都市規畫,而犧牲忽略相關文物保存之例。因此衷心期盼政府整合各相關單位,縝密規畫各場站設施、路線遺跡及文物之保存。
誠如書中所標顯,鐵道是引領台灣進入現代化時代的重要里程碑,如何保存並與其他現代新式交通設施共榮共生,更是值得吾人省思的議題。畢竟,一個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如何由歷史古蹟的保存,喚起人們對其自身文化的關心,或許才能是真正成為現代化的國家的重要關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