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會飛翔或其他移動能力較差的動物,大海,是一道永遠無法翻越的鴻溝;但對於候鳥或其他移動能力強的動物,則從來不是限制他們移動的一個因子。
青斑蝶就是屬於後者,青斑蝶遷移的研究自1980年起,日本各地開始以標識再補法,追蹤境內的青斑蝶在各島嶼間的遷移路線。日本境內的青斑蝶,夏季時在各平地與山區活動(北海道除外);九月時,青斑蝶由山區逐漸飛至平地,並藉著北季風 (東北季風)向南方飛行,一直到九州地區,以及其下的東亞島弧帶,如琉球群島。並在這些地區產卵,會以幼蟲方式度冬,而隔年的四~六月成蝶再往北方飛行。台灣與日本的青斑蝶分類上屬於同一個亞種(Parantica sita niphonica)。在日本境內的青斑蝶有隨季節遷移的現象,春、夏初時由南向北;秋季時由北往南,自山區向平地移動。南下的紀錄,最遠可到達八重山群島的与那國島,僅距離宜蘭百餘公里;台灣的青斑蝶族群是否可能與日本一樣,具有這種長距離的移動飛行現象,在上個世紀的八○年代,還是一個未經過驗證的疑問。直到西元2000年,兩筆在台灣北部陽明山標放,而分別在日本鹿兒島縣、滋賀縣被日方研究者再捕獲的青斑蝶紀錄,算是首次證實台灣青斑蝶族群具有長距離遷移飛行的能力。
一個生物現象的發現,就是一個研究的開始,台日之間的青斑蝶長距離飛行現象,引發了昆蟲學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1. 除了台灣、日本之間的青斑蝶有互相來往之外,中國大陸、韓國乃至東南亞國家的青斑蝶,是否也有往來?
2.台灣、日本之間的青斑蝶長距離飛行,對於青斑蝶本身而言,是遷移,還是擴散?
要研究上述兩個問題,可用兩種方式進行研究,其中一種是直接證據,利用標記再補法,在青斑蝶上標上記號,並寄望有人發現,這樣就可以直接知道青斑蝶的飛行路線,飛行的起點終點等問題;而另一種方式則是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方式,研究細胞內的粒腺體DNA的組成,間接推測青斑蝶的移動方式。
由於目前利用標記在補法研究青斑蝶的主要研究人員,多集中在台灣及日本,所以青斑蝶再補獲記錄也都是台灣日本之間的青斑蝶資料而已,由西元2000年至今,台日之間的青斑蝶標記再補紀錄已有12筆。
由資料來看,台灣及日本之間的青斑蝶遷移,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起點跟終點,而且青斑蝶的飛行距離也相差極大,學者目前認為,台灣、日本間青斑蝶的長距離飛行現象,並不符合生物學上對於遷移定義,生物學上所定義的遷移,是要有明確的起點及終點,及固定的遷移路線,所以由標記再補法所獲得的資料,只能確定台灣、日本之間的青斑蝶並非遷移,那既然不是遷移,那是甚麼呢?分子生物學上所獲得的資料,又要怎麼解釋青斑蝶長距離移動,箇中巧妙將在下期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