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鼓 晉身藝術品

林淑妙 |2010.06.20
1057觀看次
字級


這是王錫坤耗費八年的時間,以三至四種的植物素材,研究出來的植物鼓面。記者林淑妙攝


【記者林淑妙新莊報導】很多場合舉辦活動時,總會鑼鼓喧天,尤其擊鼓時鼓聲所產生的震撼力,令人印象深刻。隨著時代變遷,製鼓達人王錫坤運用巧思,將鼓的文化與用途,跨領域結合,提升至國際、藝術、音樂、科學的層面。

技術堪稱國寶級製鼓師傅王錫坤,三十歲那年父親驟逝,面對親人另立門戶,並譏笑自己無法承接父親事業的羞辱,不僅讓他備受打擊,也令他踏上製鼓之路。

王錫坤不曾學過製鼓,回首過去,眼眶泛紅地表示,中途曾想放棄,但想起父親、親人羞辱,仍咬緊牙研究如何製作出跟父親一樣好手藝的鼓。他說,真正好的鼓,除了講究材質、技術,還有鼓面的製作,關鍵在於態度,要有「戰戰兢兢、一絲不苟」的精神;好的鼓即使用了六、七十年,鼓聲仍有餘音繞樑之感。

一般鼓面都會用動物性的皮來製作,但隨著近年來環保、愛護動物意識提升,八年前王錫坤開始研發植物性材質來當鼓面,他語帶保留地表示,目前尚在研發階段,但已逐漸有了成果,植物性鼓面需要三、四種原料來製作,其中包括塑膠、植物纖維。

王錫坤的鼓深獲佛光山、法鼓山、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等團體讚賞;面對製鼓技術傳承問題,目前王錫坤也積極建立製鼓的制度,他表示,堅持品質及技術,加上良好制度的規範,就不怕傳承的問題了。

此外,王錫坤也成立一間鼓的文物館,除了展示父親生前所做的鼓外,還有各種奇特的鼓,包括西藏鼓、銅鼓、非洲鼓以及罕見的人頭骨製成的鼓等,吸引很多人來認識鼓的文化、藝術。

同時王錫坤也請藝術家在自己製作的鼓身裝飾、彩繪,讓鼓不僅能敲出悅耳的鼓聲,也能成為一種收藏的藝術品,他笑著說,很多人看到想買,但很抱歉,這僅有一組,是非賣品。

未來是否考慮以這樣的模式與產業界合作,王錫坤說,為了堅持手工鼓的品質,因此無法大量生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