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法務部長王清峰因死刑問題而下台。死刑存廢的爭議,掀起島內滔天巨浪,至今餘波蕩漾。這波爭論中,正反意見的兩造,最引人注目的,是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明確表達,他贊成死刑。此言一出,有人必會質疑,佛教不是不殺生嗎?身為台灣重要的佛教領袖,星雲卻明白表示贊成死刑。這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其中也頗有文化上的意味,然而,且容我先按下,後頭再表。而比起這教理的爭論,更可一提的是,在這波的爭議中,台灣但凡是位居要津者,不論政治人物、各界領袖,抑或學者專家,他們私底下怎麼想,不得而知,然而,只要是在公開場合裡,極少有人斬釘截鐵明確表示對死刑的肯定;在這種主流時勢中,星雲卻寧攖其鋒,毫不避諱,旗幟鮮明地投書表達立場,這其實是個異數。
說來弔詭,台灣的檯面人物,素來甚喜援引民意,每每議論,動輒以民意作其後盾。然而此回,卻大不然。根據調查,台灣民眾贊成死刑者,遠遠超過七成;面對如此龐大的民意,這些大人先生,一反平常,完全置若罔聞,執意要廢除死刑。箇中代表,正是王清峰。王清峰力抗民意,甚至不惜賠上法務部長,也要「堅持理想」;在這堅持中,她所展現的「氣概」,不僅讓支持者動容,也讓評論者稱許,大有孟子所說「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道德勇氣」。
然而,如果王清峰的堅持,是種「道德勇氣」,那麼,星雲此番言論,又算什麼?難道他是「曲承民意」嗎?說真的,對一個八十幾歲且信徒數量龐大的宗教領袖而言,硬要說他「曲承民意」,顯然是有些可笑:但是,如若不然,那他又是所為何來?在這次爭議中,「精英人物」一面倒地傾向廢除死刑,星雲大師又何苦立於此「主流意見」的對立面呢?
根本說來,台灣,一直有兩個台灣,一個顯性,一個隱性。顯性台灣的代表人物,是遍布島內產、官、學各界的所謂精英分子,不論留學與否,他們直接間接多受了西式「高等教育」,都以西方價值為圭臬。顯性台灣掌握了媒體,掌握了論述,也掌握了教育,他們的基本價值是西方自由主義,這自由主義涵著人道主義,其後頭,則是綰合了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與基督教倫理;在這價值薰染下,對這些精英而言,廢除死刑,是洛克以降啟蒙思想家累世追求的「天賦人權」;現今歐美廢除死刑的風潮,正朝「天賦人權」這「普世價值」邁進了一大步;因此,在他們看來,台灣現今仍然存在著死刑,不僅是違逆了「國際潮流」、自外於「國際社會」,更是一種文明的落伍。
在這線索下,堅持廢除死刑者,他們的順應「國際潮流」,從來就不是「挾洋自重」,更不是拾人牙慧,而是要「與國際接軌」,這樣的「接軌」,正是台灣邁入「文明社會」的一項重大「進步」。正因信念是如此堅定,王清峰才不惜與民意相抗衡,更不惜犧牲自己的官位;因為,她若為了官位而「曲承民意」,那是對「普世價值」的背叛,也是對理想與信念的出賣。王清峰對於信念,有種令人佩服的虔敬。
這樣的自由主義,從來就是台灣的主流論述;過去如此,現在更是如此;以往即便是兩蔣時代,頗多壓抑,但知識分子一旦談起自由主義,仍是充滿了理想性;政府愈壓抑,他們就愈深感其正當性。這種西方自由主義,是顯性台灣的價值判準,藉以詮釋所有事物;這種判準,遍布於各種媒體與學報,但凡有論述,他們就擁有詮釋權,甚至占據了話語權。
迥異於此,隱性的台灣,雖然人數眾多,但因為弱勢,又缺乏論述能力,即使有此能力,也缺乏詮釋權,有時連話語權也遭剝奪,想談也沒處談;所以,在此次的死刑爭議中,即便民間的隱性台灣,是那麼壓倒性地支持死刑,但言必稱「反映民意」的主流媒體呢?翻開報紙,明白支持死刑的言論,稀稀落落;通篇累牘,不外乎,談廢除死刑與國際潮流,談廢死的正當性與理想性云云。平常媒體總自詡「為民喉舌」,但在版面呈現時,卻完全是以相反比例來「傳達民意」;他們的「民」,多半時候,其實只是顯性台灣的「民」。
隱性台灣,有著更多的「民」,也有著他們的基本價值,這價值有別於西方當道的自由主義,那是揉合了儒釋道三家、再輔以民間的活潑通達所呈現的傳統智慧。這種集體智慧與西方自由主義,乍看之下,似乎不乏相容之處,也頗有相通之處。但仔細看來,差之毫釐,難免謬以千里,真遇到緊要處,就出現了根本的扞格。這次的死刑爭議,正是最好的例子。以中國傳統而言,不管是儒道兩家「天道好還」的想法,抑或佛家「因果報應」的原則,向來對於死刑,只有在認定的寬嚴、處以極刑人數的多寡,會有些爭議,至於從根本處討論死刑的存廢,卻從未曾有。說到底,死刑存廢這命題,其實完全是西方式的,而非中國傳統的;那是啟蒙思想的產物,而非儒道思想;那是西方基督教的倫理,而非中國佛教;這命題是顯性台灣的,而非隱性台灣。對罪孽深重者處以死刑,就隱性台灣的尋常百姓來說,那是天經地義,著無庸議。
說白了,王清峰這一回,是與隱性台灣的龐大民意相抗衡;而星雲大師這一次,則是和顯性台灣的主流意見相頡頏。台灣最大的分裂,外表看來,是政治上藍綠的對抗;但真正說來,其實是顯性與隱性兩個台灣的斷裂。由這個角度來看,星雲大師的特殊,正在於他是台灣極少數位居要津卻又不與主流論述同調者;星雲大師身居領袖地位,既是台灣顯要人物,又和社會名流多有往來,但他投書的標題,「造因不受果報,不合天理」,卻完完全全是隱性台灣的語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