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費已自四月起漲,各大醫院一床難求的問題仍未解決,立委痛批、民間醫療團體也指責衛生署和健保局的給付制度有問題,導致大醫院搶看小病,造成門診、急診、住院病床都擁擠不堪。
大醫院一床難求早已不是新聞,經常看到急診走廊擺滿病床,有人甚至一躺四、五天,連基本治療都在眾目睽睽之下,就地進行,毫無隱私與醫療品質可言。
但好不容易「請託」搶到一張健保病床,也是六人一間,加上陪病親人,病房擠滿了人,只能共用一間廁所,衛生品質極糟。在這種情形下,如何安心養病!如果不願忍受這種惡劣的住院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自掏腰包,升等住自費病房,一天差價好幾千元,又非庶民所能負擔。
病床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醫療制度所致。依衛生署規定,公立醫院的健保床只要占所有病床的百分之六十、私立醫院只要百分之五十就符合規定,其他都是要高價的自費病房
;而根據健保局的統計,身為龍頭醫院的台大,健保床比例從來沒有合格過!試想,醫院只有一半或比一半多一點的病床是有給付的健保床,如何能應付民眾龐大的需求?
實施健保十多年,付出天文數字的給付,同時又容許醫院以自費病床和自費項目賺錢,顯然善待醫院,虧待病人。但健保床嚴重不足,陷民眾長期處於一床難求或忍痛住自費病房的困境中,衛生署身為主管機關,卻未能正視這個問題。
最近衛生署的資料又顯示,醫學中心的CMI值(看重症的比例)偏低,馬偕、中山附醫、國泰、萬芳等民眾耳熟能詳的醫學中心,比例都不到醫學中心應有標準,衛生署長楊志良直言「不夠格」。但衛生署的職責不在罵人,而應以有效的制度規範,導引醫院經營走向正途。
醫學中心搶看小病,也和制度有關。首先,要升格為醫學中心,必須科別俱全,而科別一多,醫院就有經營壓力,就要多收病人。其次,衛生署認為,民眾小病也愛上大醫院,讓大醫院人滿為患。但衛生署對醫院的評鑑不夠公開,民眾不知道各級醫院的優劣強項何在,只好一窩蜂往大醫院跑。
台灣的醫院分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區域醫院及基層診所四級,前兩者門庭若市,地區醫院以下則嗷嗷待哺。在健保實施前,衛生署曾經推動轉診制度,但成效不彰,結果小醫院門可羅雀,大量的醫療人員與設備閒置,造成寶貴的醫療資源浪費。
解決盤根錯結的醫療問題,一定要衛生署能提出辦法。最近,成大醫學中心與附近的署立台南醫院合作實施「共用病床」新制。成大病床不足時,可轉診到署南,病人由兩院醫師雙診治。如此一來,病人自然樂意轉診,醫學中心紓解壓力,地區醫院的資源也有效運用。這項改變並不難,衛生署應盡速推動到其他地區,逐步讓各級醫院得以各司其職,也讓民眾的健保費不致白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