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六月初是幼蟬鑽出地表,羽化成蟬,初夏因為有蟬鳴,大地更顯生氣盎然。
蟬的羽化都是在晴天的黃昏後,天暗時已鑽出地面,此時猶包著堅硬外殼,如蟋蟀般大,循樹幹往上爬,找固定身體的地方,開始羽化,剛破殼而出時呈乳白色,而且濕軟,就像化妝品廣告所說的「白白嫩嫩、晶瑩剔透、吹彈可破」,此時是生命中最脆弱之刻,不能走、不能飛,如遇上天敵只能任宰割,也許這就是在晚上羽化的原因。
夜間羽化以避開天敵,然而卻避不開人類這個最大的天敵。如今有生意人專門搜購剛破殼而出的「蟬青」,每隻八元,放到冰水或鹽水中,不會蟬硬化,然後油炸做成「蟬餐」,一盤少說也有二、三十隻,實在是生態大浩劫。
蟬在地底下生活五至七年,甚至十多年,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黑暗中度過,只有約半個月是活在陽光下,及繁衍後代,可是人類為口腹之欲,斷送蟬兒一生最美麗階段及繁衍機會,是不是太殘忍些了?
少一點口腹之欲,保留蟬的生存機會,才年年有蟬聲,也才能保有大自然生態。
洪長源(彰縣二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