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知身世有可能有些尷尬,也很可怕,想到要說:「你是我們收養的孩子」,就覺得難以啟齒,但就是因為這樣,才要早一點開始講。這是你和他一輩子都會有的對話,所以何不從現在就開始讓自己習慣這個對話?
爸爸騎著腳踏車,前面籐椅載老三,後面安全椅載老四,媽媽腳踏車的安全椅載老二,跟在後面的,是自己騎著腳踏車的老大。每當許惠珺和她的美籍丈夫帶著四個孩子去公園,必定有人好奇探問…,妳,妳這麼勇敢生四個?
「不是我們生的,都是收養的。」「怎麼不自己生呢?」「生不出來啊。」從事翻譯工作,最近出版《這樣做,寶寶超好帶》的許惠珺笑著回答。
婚後幾年來一直渴望生兒育女,但每個月都得經歷一次情緒起伏,在期待與失望中輪流打轉,甚至嘗試數次人工受孕,結果只是徒然勞民傷財。後來許惠珺終於決定,收養也是養兒育女的一個途徑,就此展開「家庭計畫」。
台灣每年約有三到四千件收養案,其中不到一百件是透過機構收養。中壢的吳筱鳳也搶在年齡限制之前把尚牙牙學語的妮妮認養回家,「民法沒有規定收養人的年齡,但台灣收養機構目前對收養人的年齡大多有五十歲以下的限制。」她確知自己因高齡而無法生育後,就計畫收養,十年來,心動卻趕不上行動,看過珊卓布拉克主演的《攻其不備》後方才打定主意,「孩子可愛,我們當然愛,萬一不可愛而難以管教,我仍可以像親生的把他們當寶貝嗎?」她對自己信心原本不足,就怕領養共處後欠缺緣分,直到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故事給了明確的啟示才立定方向。吳筱鳳說,電影中的女律師家庭美滿,事業成功,卻陷入無人生目標的空茫,是一個孤兒對她產生需要,讓她重燃生命熱情。
由「攻其不備」來對照,當下許多電視劇卻因劇情張力需要,而誇大劇中人物身世的離奇,一旦發現非親生,馬上就面臨世界末日般的悲情,「收養的核心問題是身世告知,讓養子女知道自己的身世。」許惠珺認為,身世告知其實一點也不難,根本不必害怕。
收養有沒有風險?最近台南一位老婦就被養子奪財而差點喪命,東吳大學法律系講師郭素安認為,收養過程要準備極多證明文件,參加說明會、上課、安排家訪、訂定收養契約和試養契約、等候法院通知出庭裁定,還要定期提出孩童近況報告,配合機構訪視追蹤,參加相關團體活動等,的確不輕鬆。「手續再麻煩都是一時的,但是收養家庭必須很樂意為孩子經歷這一切麻煩,要給這個孩子一個能夠愛他、照顧他的家庭。」郭素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