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一位家庭主婦因持續飯後上腹痛,到醫院求診,八年來她飽受腸胃不適所苦,反覆照胃鏡的結果都是十二指腸潰瘍;最近半年症狀持續惡化,體重減輕十幾公斤,飯後並有明顯易飽脹感。
胃鏡檢查有十二指腸狹窄,胃與十二指腸有潰瘍、發炎外,大腸與末端迴腸亦有發炎情形,確診為發炎性大腸炎的庫隆氏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宏昇指出,十二指腸潰瘍多與胃幽門桿菌相關,而庫隆氏症屬於發炎性,但症狀幾乎與消化性潰瘍症狀相同,疾病很難被發覺,可能與自體免疫、遺傳相關,但真正原因仍不明。
上述病患八年前因劇烈下腹痛,急診時被診斷為敗血症併腹膜炎,開刀發現有急性盲腸炎與一段四十公分長的空腸發炎。
三年前陸續有上腹不適症狀,檢查仍有十二指腸潰瘍,但胃幽門桿菌,檢查皆為陰性,胃酸抑制劑使用仍不見效。
醫師排除是單純的十二指腸潰瘍後,大膽使用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病患症狀獲得改善;十二指腸潰瘍癒合,且能正常進食,飯後飽脹感消失,目前持續追蹤。
陳宏昇表示,庫隆氏症會侵犯整個消化系統,從口腔到肛門皆有可能,發生在大腸、末端迴腸最常見,若侵犯胃與食道,則會出現阻塞,嚴重時須開刀,若侵犯腸子,會看到不對稱的不連續潰瘍、發炎。
他說,庫隆氏症很難被診斷,只能靠醫師的經驗判斷,但庫隆氏症目前無法治癒,類固醇也無法長期使用,狀況改善後停止用藥,仍須持續追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