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腸病毒進入流行期,疾病管制局昨日證實有三起校園紅眼症群聚事件,均發生在國小,分別約有三十人罹病,經採檢皆為腸病毒感染引起,雖然不是腸病毒典型的手足口症,但傳播途徑一致,只是侵襲到的是眼睛部位,仍必須透過勤洗手來預防,以避免進一步傳播病毒。
根據疾管局學校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資料,發生紅眼症群聚的國小多分布在中部地區,副局長林頂表示,彰化縣一個設有附設幼稚園的國小,共有三十四人感染紅眼症,患者分布在各年級與幼稚園,採檢了十二人、七人是腸病毒陽性,其中三人進一步分型,確認感染的是克沙奇A24型腸病毒。
南投縣一國小則有二十六人群聚感染,患者同樣分布在各年級,採檢六人、四人確認是腸病毒。苗栗縣一個國小則有二十九人群聚感染,全校二十二個班,就有高達十三班出現病例,部分家長也受感染,採檢五人、有三人確認是腸病毒。
雖然尚有兩所學校的腸病毒陽性檢體仍待進一步分型,不過林頂指出,三年前校園也曾爆發大規模的學童感染紅眼症疫情,病原體也是克沙奇A24型腸病毒,他指出這個型別雖然不如腸病毒71型易引起重症,但同樣具有強大傳播力,不可輕忽。
紅眼症的症狀為眼睛刺痛、灼熱、產生大量黏性分泌物,嚴重時會出現眼瞼腫脹、結膜下水腫或出血,病程約一周才痊癒。林頂表示,許多濾過性病毒都會引起紅眼症,其中又以腸病毒與線病毒最常見,前者潛伏期較短,一般為十二至四十八小時;後者潛伏期約四、五天到十二天。
目前腸病毒仍在流行期,根據最新的門急診監測數據,腸病毒輕症的就診率分別達千分之五點六、千分之十三點一,依然呈現上升趨勢,又以中區的就診率冠於全國,不過,近期重症確定病例未再增加,仍停留在八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