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長楊志良對二代健保保費是懲罰單身的問題,竟說不想多繳保費就去結婚,及單身人士比較容易得精神病等,引起社會反彈;沒想到,沒多久又聽說政府打算對中年沒子女的人,加徵老年照護年金,政府一再拿不符合執政期望的國民開刀,實在不可思議。
一個人不婚有各種原因,除了找不到合適的另一半,也有人是自願單身(如不婚族、宗教因素等),為什麼政府片面地以「家戶」作為計算健保費的基礎,要單身人士多繳保費?這根本就是單身歧視。
同樣的,中年沒子女的原因很多,除了單身,有可能想生卻生不出來,但這些人對社會的貢獻,不一定比育有子女的夫妻差,政府憑甚麼片面認定他們將來需要較多的老年照護年金,而要加徵?
是否政府在設計公共政策時,所使用的人口學模型是,假定國人都是一夫一妻、育有子女的核心家庭?
如果,三十年前以此人口模型來推動公共政策,大概沒有人會反對,然而,今天的台灣社會早已多元化,不再以一夫一妻、育有子女的核心家庭,作為唯一家庭型態,同居、不婚,與親人、朋友同住等,家庭型態多樣,但政府似乎為了便宜行事,無視社會變遷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逕自以單一家庭模型設計公共政策。
政府不是宗教團體,宗教團體秉持道德原則,作為行事標準,政府要照顧的是每一個國民,不能因為國民不符合政府的規畫或期待,就以政策懲罰或歧視。
再以中年無子女的夫妻為例,或許是頂客族,但更多的可能是不孕夫妻,衛生署長若訪視一下婦產科,就知道現代夫妻為了求孩子,得承受多麼大的折騰?而現代人生育率大減,科學家相信是因環境遭太多工業與化學產品破壞,及生活形態的改變(工作壓力、婦女就業等)導致不孕,政府也必須負起一定程度的責任,怎麼變成人民埋單?
面對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明明還有開放移民與縮小經濟模型等選項,但政府依然想採用老舊的人口增長時代經濟模型,來規畫公共政策,卻要人民負擔不足的經費,變相懲罰人民,教人情何以堪?
大任(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