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重症孩童帶來抵抗病魔的勇氣,也為了給父母一些美好的回憶,國際喜願基金會(Make-A-Wish Foundation)於一九八○年成立,台灣喜願協會則在民國八十三年成立,至今十六個年頭,超過一千名喜願兒圓了自己的夢想。
「喜願」的成立起源於一九八○年的美國亞歷桑那州,鳳凰城有位罹患白血病的七歲男孩Chris,他夢想成為一名警察,當地警察和社區居民想為他完成夢想,於是讓他穿上警察制服、配戴警徽到街上巡邏,並開出違規停車的罰單。
他們受Chris感動,覺得重症病童也該有美夢成真的機會,因此於同年四月成立喜願基金會,Chris是首位「喜願兒」。基金會分布三十六國,有一百零一個分會,已協助至少四十一萬名喜願兒完成夢想。
台灣喜願協會幫助的喜願兒,因長期臥床,最希望接觸外面世界,因此獲得協會致贈的筆記型電腦,圓了他們的夢,然而協會理事邱菊秋卻惆悵地說:「美夢成真的數字升高,不知該喜該憂?孩子雖然有抵抗病魔的動力,但也意味重症孩子不斷增加。」
接受化療的孩子有個共通點:「他們都沒頭髮。」邱菊秋說:「因此我們都不稱弟弟、妹妹,以防傷到自尊心。」外界可能不知道他們究竟有多苦?小朋友最普遍的症狀是掉髮、失去味覺等,更多人從未離開過病床。
協會協助三歲以上、十八歲以下重症孩子滿足大心願,他們的治癒率僅五成,有人圓夢後仍能成長到大學,有人圓夢後一周就離開人世,但他們都能充滿笑容、不虛此行!圓夢不在滿足欲望,而在給予堅持的動力。
想了解圓夢過程或擔任義工,可上台灣喜願協會網站搜尋相關資訊:www.mawtp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