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一個是一年賺幾百億元的政府首長,而且形象良好,被認為是愛國愛民有為有守;一個是曾虧過幾百億元的企業老闆,不知讓多少投資人受傷。一般來說,社會應該較信任前者吧?遺憾的是,台灣部分媒體不是。
日前有一則新聞,某面板集團董事長批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只會加減三趴跑來跑去,南韓在前年金融風暴,韓圜一口氣貶值就是五十趴,言下之意,是指責央行沒透過貨幣政策,幫助台灣廠商保住出口,競爭輸給南韓。
姑且不論南韓有沒有透過貶值、削價競爭手段,及台灣曾也非常愛用削價競爭,打擊競爭對手國,就以面板老闆批評央行來說,一個為全民所有的央行,能為了少數特定產業的利益,葬送其他國民的利益嗎?
而且,南韓由於發展大型財團,導致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極大,難道這也是台灣要走的方向嗎?南韓的經濟數據雖然漂亮,但果實多流到富人端,一般百姓能分到的微乎其微。
南韓和台灣的經濟模式迥異,一個是國家全力支持超大型財團,一個是螞蟻雄兵的中小企業,本該各自走自己的路,怎麼會因自己產業競爭不過對方,就怪罪管控貨幣政策的央行?
央行又不是企業的庫房,為什麼要施行只服務特定企業(財團),卻傷害其他產業的貨幣政策?央行考慮貨幣政策的升貶,除了短期幫出口產業穩定收益(降低匯損),中長期還要看總體進出口因此受到的影響。
一個產業如果淪落到要靠貨幣政策來支撐,好像南韓只靠政府大力貶值韓圜來支撐,恐怕賺到的只是表面漂亮的營業額,縱然有利潤,大概也很難流入民間。
況且,央行每年替國庫創造數百億元收入,電子業雖是台灣的核心產業,但因政府各種「讓利」,個別電子公司繳的稅,恐怕超不過央行,說實在的,這位老闆憑什麼透過媒體批評彭淮南?
此外,老闆替企業發聲,批評央行的貨幣政策,情有可原,然而媒體只單方面報導某一種觀點,連平衡報導都不做,難道沒有淪為企業傳聲筒的嫌疑嗎?為什麼台灣老是只有企業老闆的意見,被媒體強力放送,是企圖進行「議題設定」、「操弄輿論」嗎?
任群宇(北縣新店/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