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博士多往大學找工作,但受少子化衝擊,造成流浪博士滿街跑;為了解決博士失業問題,教育部和國科會提供了博士後研究名額,今年計畫到期後,這些人又將是流浪博士。
為何博士就要找大學教職?筆者認為,這是士大夫的教育造成的。在三十年前博士稀少的時代,只要拿到博士,不論土洋,教授頭銜就跟著一輩子,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在連「洋博士」的甄選也要比學校、比背景,所以,或許擔任中小學老師是博士的另一選擇。
其次,博士為何就要在「學術機構」任職,生產事業不是也需要博士人才嗎?博士必須走出校園及學術框架,方能為社會所用,傳統的作研究常是為教職升等,但在產業單位,如何促進生產、改善產品的流程及品質,發展新產品等都需要研究,因此產業界的研究單位,也需要極多的博士級人才。
就拿筆者所作的「子癇前症」與妊娠高血壓研究,就需要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人才,將來若有機會進入蛋白質體學與微陣列研究,更需要年輕生物醫學博士級人才,因此,在產業界的發展未必比學術界遜色,只要放下身段與「能賺錢」的產業界合作,出路不可限量。
此外,年輕博士的競爭優勢不是在島內,而應該放眼天下(包括對岸),不妨到大陸看看,並尋找機會;而且,可以考公職進入政府機構,一新政府機關耳目,清新機構的形象。
博士要發揮作學問的精神與拚勁、善用才智及發揮特色,開創前程,何須將前途交給別人決定,還被媒體用「流浪」來「消遣」呢?
劉競明(桃縣龜山/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