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學者批評,國中是教改最失敗的一環,為了基測拚高分,只考選擇題,不但測不出創意、解決問題等多元智能,也可能犧牲非每科都強的「偏才」,擴大免試、多元入學,推動多元評量,才能根治。
犧牲非每科都強的「偏才」,可能是最嚴重的問題,因為無論多元入學、推動多元評量,仍都以基測「總分」為門檻,「偏才」仍會是遺珠之憾;同樣的問題在升大學的學測也存在,教改最失敗的一環,其實也包括高中。
以美術、音樂等藝術系別來說,參加學校推薦、個人申請,即使在校成績、面試占一部分評量分數,但學測「總分」仍是首先篩選的門檻,這一關不如人,即使是美術、音樂天才,也徒呼負負。
基測、學測都以「總分」作為敲門磚,就是要求學生成為「全才」,而犧牲「偏才」。即使如英文系或中文系等,這些個別科目的成績有加成計算,但如果英文一百分,而其他科目都很低分,仍然無法考上英文系,這就是剝奪「偏才」的「總分」缺失。
基測、學測原本設計是要當成基本學歷的認證,最後卻變成升學唯一篩選工具,分分必較,與從前的聯考並無不同。沒有幾個人是真正的「全才」,基測、學測高分也絕不等於智育高,考滿級分的學生除了極少數,大部分可能是會考試的「考試機器」。
媒體經常錦上添花地報導考滿級分的「優秀」學生,但教育主管單位能否追蹤,這些學生日後的成就?或調查社會有卓越成就者,有多少人是當年的「狀元」?
隨便想到幾個例子,郭台銘是五專畢業生,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是文化大學畢業,絕對都不是「狀元」;周杰倫甚至是高中程度,以他在音樂的傑出表現,顯然是屬於「偏才」,相信是遺珠之憾。
「總分至上」是扭曲、片斷的評量,要扭轉這種失衡的考試制度,就應改變篩選的優先順序,以英文、物理或音樂、美術等單科成績,作為基本門檻,總分其次,才能真正找到特定性向、很突出的「偏才」,不犧牲他們。
杜申(雲縣斗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