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凌是家中的獨生女,也是個很有主見的小女孩。跟一般的女孩子一樣,藝凌留著一頭長髮,即使夏天汗流滿面她也毫不在意,每次提到剪頭髮,她就委屈的大哭;此外,藝凌最喜歡粉紅和螢光等色彩柔美、繽紛的衣服、用品、裝飾等。
對於穿著,她也有許多莫名的堅持,只要有熟悉的阿姨、嬸嬸到家裡來玩,藝凌一定會打扮得像花蝴蝶般,詢問大人自己是不是很漂亮。
有一次,藝凌在牙醫門口大哭大鬧,怎樣都不願意走進去,在場所有大人邊哄、邊騙,好不容易讓她坐到診療台上。沒想到,當牙醫阿姨說:「小公主!如果妳等一下很勇敢,阿姨就送妳一個草莓的糖果,來,妳聞聞看…
…」藝凌聽到小公主,就睜大眼睛聽醫生阿姨說話。回到家後,藝凌就一直把「我是公主」這樣的話掛在嘴邊,逢人就說自己是小公主。
藝凌媽媽雖然認為小女孩愛漂亮是天性,但是對於女兒經常一不順心,就埋怨別人或大發雷霆的特質感到擔憂;爸爸也認為,女兒這些問題如果不趕快導正,哪天,藝凌會不會變成時下流行的「公主病」。
針對「公主病」的話題,英國《每日電訊報》中有一則報導提到:英國有一位媽媽認為,玩具應該是要幫助孩子擴大想像及發揮創意,但是一些玩具商為了賺小女孩的錢,把許多玩具、飾品都製成了粉紅色,甚至連地球儀都是,如此是強化了性別的價值觀念;這位媽媽還因此發起了一項「反粉紅運動」,抵制粉紅色玩具。
其實,一般人對於性別,幾乎都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經影響了父母或親友對待孩子(他或她)的方式。例如:買給小女孩的衣服就會選紅色系,給小男孩的就會選藍色系;而一般長輩送給小女孩的禮物,多半以扮家家酒的廚房用品、洋娃娃為主,而男生就把汽車玩具、積木當首選。若父母經常給孩子過多強化性別差異的玩具,就可能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我認為,除了孩子本身的個性以及顏色、玩具、遊戲等等的因素外,影響孩子可能變成「小公主」或「小王子」的最終原因,應該還是父母的教養態度。因為孩子是可以被鼓勵擁有多元特質與個別差異的,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在幫助孩子成就屬於他自己的人格,父母就應該跳脫性別框架,幫助男孩感性一點,讓女孩勇敢一點。
如果有一天,您的兒子告訴妳:「媽媽!我想要學跳舞、做蛋糕。」或者,您的女兒開心的要求:「媽媽!我可不可以玩遙控汽車?我可不可以拿木頭做一張板凳?」這時,千萬不要取笑或拒絕孩子喔!趁機問問孩子想要遊戲或學習的動機,了解孩子對自己的期待,並且給予支持、鼓勵和讚賞,說不定哪天,您會驚訝的發現,原來,我的孩子竟有如此「允文允武」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