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有沒有搭配藥物輔助,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必須養成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才能從根本改善睡眠問題。
在吳家碩的輔導經驗中,很多人因為睡不好,反而養成兩種導致更睡不好的壞習慣:第一就是躺在床上卻不睡覺,把在床上的活動變得很複雜;比如很多人因為睡不著,乾脆躺在床上看電視、看小說甚至是看工作報告,一開始或許可以助眠,但是也某種程度同意自己的身體,即使在床上也不是要休息,反而漸漸失去睡意。
第二則是因為前晚失眠或睡不好,自認應該在白天做點補償以補充體力,所以暫停本來固定有做的運動、沒有午睡習慣也補眠一下,吳家碩指出,這種累的感覺是心理累,身體其實是處於休息的狀態,因此若白天時熱量消耗不足,晚上又會因為不夠累而睡不著。
除了要避免落入這兩種習慣的惡性循環,如何養成正確的睡眠方式,吳家碩提醒四個要領:
第一、睡前安排固定的事情,提醒身體「準備要休息了」。睡眠不應該是照表操課,比如前一刻還在K書,只因為要遵守十二點就寢的原則而匆匆上床,這樣的睡眠通常都不會安穩,因此應該循序漸進讓身體有所準備,比如睡前一小時去洗澡,之後稍微喝一點牛奶、聽點輕鬆音樂,讓身體漸漸放鬆,從容就寢。
第二、嘗試以呼吸做放鬆訓練。「腹式呼吸法」這種深呼吸,最能幫助身體放鬆,可以緩和情緒、幫助入眠。
第三、維持規律的生理時鐘。這點應與第一點相呼應,有準備入睡的習慣之後,再搭配每日同一時間就寢、同一時間起床的習慣,因為與限定幾點要睡覺與起床相比,還不如維持規律性來得健康,因此、有些人雖然是夜貓子,但若總是固定半夜睡、隔天中午起床,也符合一種規律的生理時鐘。
第四、微暗的光線最適合睡眠。有些人床頭燈過亮或位於視線平躺所及的位置,這些光源進入眼睛之後,會干擾大腦中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使人的睡意變弱,因此光線還是要暗一點才容易入眠;相對的,光照則有助於讓人恢復清醒,因此起床時若仍有睡意,拉開窗簾或開燈,可以讓腦子較順利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