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武術與武當道教淵源很深,武當道士在修煉學道時,常伴以練習武功。宋代以前,武當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乏其人;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武當拳技之大成,創立了「武當內家拳」,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始祖,為武當武術奠定了基礎。
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中的一塊瑰寶,享譽海內外,在中國武林中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美譽。由於武當武術受道教隱密單傳的傳統影響,長期隱默不彰,清末以降因為社會動盪與道教衰微,許多道人離山還俗,武當武術遂流傳至民間。
武當武術在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周易》中的某些原理,參以道教內丹功法的經驗,遂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套路風格,其理論核心是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以及五行生剋。
以養生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的武當武術,具有尚意不尚力、牽動四兩撥千斤、辨位於寸末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延年益壽、祛病禦疾,以及增智開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
拳法與器械術十分多元豐富的武當武術,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武當氣功、武當劍,它們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許多拳種與門派,如
:內家拳法、武當太乙五行拳、武當純陽拳、武當丹派劍術、趙堡太極拳、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還有功家南派等。
為弘揚武當武術,一九八二年「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成立,並創辦《武當》雜誌;二○○三年三月「十堰市武當武術協會」成立;在中國及國外相關專家學者及拳師的大力支持下,已挖掘、整理各種拳法、劍法等一百五十多種的功法套路。
為讓武當武術教育向下扎根,目前已列入當地中、小學必修課程,且開設十幾所武當武術研究機構、武院、武校、武館及武術培訓班。一九九六年,武當山被列為「全國武術之鄉」;二○○六年,武當武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武當武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