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句語譯
貪著於禪定的愉悅,是菩薩的執著束縛;如果能夠隨順方便示現各處去度化人,這才是菩薩的解脫。
經句出處
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經句的智慧
修習禪定入於定境時,會覺得身心舒暢輕安,如果流連其中,耽空滯寂,就會被禪定所縛。不只凡夫如此,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也因急於取證,染著禪味而不欲出定去度化眾生。如果發慈悲心的菩薩也貪著其中,那就是菩薩的束縛,須知佛教不以修定為究竟。
菩薩必須明瞭,即使是禪定也是世間法,也是虛妄不實的,而能夠以方便施設的願力,隨處示現去度化眾生,如此便是菩薩的解脫。
隨喜思惟讀經句
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明瞭世間的一切是「假有」,因此,進入涅槃後,在空性的境界中,就不願意回來度眾生;但大乘佛法的「空」是「中道」,不落入涅槃、輪迴的任何一邊,因此非空非有,並不否定世間的所有現象。
在《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中,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果菩薩想要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該觀察色空,觀受、想、行、識等是空,應該以不散亂的心,去觀察一切法空無所有,如一切法以及一切法的性質,都不可見到。雖然如此觀察一切法的性質是空性,但是不應該因此證入空性涅槃境界。」由於菩薩對眾生的大悲心,以及對眾生所發起的弘願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示現,雖然已經能夠圓滿菩薩道的行持,仍不厭倦地救度眾生。
至於方便示現度化眾生,《菩薩地持經》說,菩薩有十二種方便:一、悲心顧念一切眾生;二、於生死、有為法等諸行,如實了知而生厭離之心;三、求無上菩薩之智;四、依念眾生、捨離生死;五、以無染心安住於生死之輪轉,了知生死虛妄無實,故能無染而常處其中;六、依求佛智之心而熾然精進;七、教眾生以少善迴求菩提一切種德,以迴向故,令眾生以微少善根而得無量果;八、教眾生捨邪歸正、捨小歸大,而以如此之微少方便,令眾生起無量善;九、令壞法之眾生除其暴虐,度化之,令生信心;十、令處中眾生(無信者)生解,而導入佛教正信;十一、令已入眾生(已信者)起行,而使其成就;十二、令已熟眾生(已發菩提心者)得解脫而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