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某國小學童,獲選伊甸基金會「小象展翼計畫-世博參訪」活動,下月初赴上海參訪世博,他說,最想參訪的是台灣館,其次依序是大陸館、台北館。伊甸只選拔六名偏鄉弱勢學童參訪世博,可見這名學童很優秀,但遺憾的是,他最想看台灣館。
筆者會這麼說,並非貶抑學童,也非看衰台灣館,而是,難得有機會參觀世博,應該見識廣大世界,比較國際異同,以培養國際觀,為何最想看在台灣能處處可見的「台灣印象」?
「六四」的民運領袖王丹曾來台,在政大擔任客座助理教授,他比較兩岸學生時指出,大陸學生比較明顯的優勢是,國際觀比台灣學生開闊,對國際問題的關注也積極。
台灣人向來比較缺乏國際觀,媒體國際新聞少,民眾也不重視國際時事,老師也有這種情形;而且,史地教科書以較多篇幅、時數教導台灣史地,其次是中國史地,再來才是世界史地,這是採用所謂「同心圓」教育觀,先從自己周邊史地了解起,再及於世界,理念固然沒錯,卻可能世界史地時數不夠,以致對世界學生了解不多、關切不夠。
小學生愛台灣、愛鄉土是好事,但在全球化下,如果能先參觀歐美國家館,相信回來寫心得報告,會更有內容、更宏觀,這才是教育重要的意義。
黃淑雲(中縣大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