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於兩年前就任總統時,國民黨原已掌握第七屆立法院絕對多數席次,此際執掌國家政權,乃形成一致型政府的執政優勢。
國民黨在野時期仍掌握國會多數,因而得以憑藉立法權,對民進黨政府形成強而有力的制衡與監督,甚至主導了重大立法方向,可見立法權在健全我國政黨政治機制的貢獻。
而當國民黨全面執政後,在野黨僅餘立院議場作為憲政的主戰場,但政黨政治和民意政治精神的延續,必須依賴立院對在野黨立委或黨團職權行使的制度設計,及民意對議事程序、內容的監督是否有效到位,因此,欲使民主能與時俱進,國會改革的重心,必須從民進黨時期透過修憲,強化兩黨政治和政黨紀律,移轉和深入到國會內的少數保障和議事透明化,及議事紀律的強化。
而立委的專業化和利益迴避,是政治文化的提升,本是國會改革的核心,但這亦與政黨與政客的共生互賴關係有關,儘管國會多數黨和執政黨皆為國民黨,必須承擔最大的責任,但我們也看到民進黨在這方面的曖昧態度。
馬總統執政兩年來的國會改革,在法律案方面,僅有「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增訂聽取總統國情報告,和政黨協商透明化的內容,但這都是張俊雄內閣時代的提案,議事網路直播,亦是來自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的施壓,真正由國民黨倡議的改革,主要是設置糾儀長,但立院的議事衝突,實出於在野黨的議事運作。
因此,改革應從增加在野黨參與重大決策的空間著手,特別是負責議事程序安排的程序委員會,在野黨的低席次尚無法經由修憲解決下,多數黨應採取寬容態度。
至於立法院自律能力不彰,是各項立法無法落實的主因,引進民間力量參與紀律委員會,避免政黨和人情干預議事紀律,恐怕也是國會改革的方向之一。
曾建元(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