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狗狗不能用「功能」去定義?「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理事長陳秀宜說,社會所以存在虐狗或流浪狗現象,是因為很多人不清楚人與狗之間不是人與商品這麼粗淺。
狗醫生的出現,在培養狗狗協助患者復健,讓大眾清楚牠們的「存在價值」,彰顯牠們對社會的具體貢獻。
有些人對狗狗的印象不好,說牠們半夜亂吠、追著機車跑,或是隨地大小便、過於矯情、喜歡黏著主人不放等,陳秀宜說,那是沒有經過學習的緣故,學習不單只是坐臥和握手的雜耍,表演本身要有意義,不能只是為了譁眾取寵。
狗醫生經過訓練,透過溝通讓牠們表演、貼近臉龐以傳達溫馨的情感,可讓老人、腦麻患者產生滿足,對牠們來說,因為做了對社會有益的事,也能接受主人獎勵,所以狗狗是開心的。
「狗狗不該是人類的負擔!」協會替狗狗創造了新的身分地位,更強調是夥伴,不是寵物。
不忍狗狗受到不人道對待及汙名化,加上台灣社會步入少子化、高齡化,在未來,狗狗等動物將會是家庭的重要成員,由於狗狗的養育和存在價值似乎都比栽培一個孩子划算,雖然狗狗代替不了孩子,未來卻需要牠們,所以從現在起,應該為人和動物找到最適切的互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