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文化】{4}武當音樂 吸收佛教文化

郭書宏 |2010.05.07
740觀看次
字級



武當音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重要起源之一,它承襲遠古巫覡舞樂傳統,吸收先秦時的民俗祭神音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中的菁華,且根據道教特有的審美觀點,形成獨具神韻的道教音樂,具有烘托宗教氣氛作用,更是貫穿道教各項法事活動的要角。

武當音樂最早起源於東漢,當時傳流的《太平經》認為,音樂可以感天地、通神靈;東晉《元始無量度人經》則認為,梵氣離合而成音,而道教音樂是天神的語言,賦予其神聖性。南北朝時,北魏道士寇謙之,將道教經文結合音樂,經、樂相互陪襯且融為一體。由於元朝歷代皇帝推崇真武大帝,逢道教節慶皇室,皆遣使到武當山建醮,武當音樂得到發展。

武當音樂發展至明朝為最輝煌時期,朱棣親自撰寫《大明禦制玄教樂章》,供武當道士演唱,且從全國各地欽選四百多名道士分派到武當各道觀辦道,規定祭祀按宮廷制度設置「樂舞生」;皇室不時在武當山設壇建醮,並抽調宮廷樂隊來壯大聲勢,在武當山形成「仙樂忽從天外傳,仙樂飄飄到處聞」的景象。

從藝術形式來看,武當音樂將「歌、舞、樂」融為一體,可分為「韶腔」與「曲牌」兩類。韶腔中的「陽調」主要用於道觀祀典的課誦,表演對象是「神」,「陰調」則應用於殿堂外的齋醮道場活動,演出對象是「人」。曲牌中的「正曲」用於為神靈做法事,「耍曲」主要用於為俗民做道場用途。

武當音樂融合道家全真、正一等派別,深具莊嚴典雅的道教獨特氣質。此外,武當音樂吸收相當程度的佛教文化元素,因此在樂器、曲調、唱腔亦有許多相通之處。

目前在武當山烏鴉嶺至金頂、南岩的古神道、中觀至金頂索道沿途安裝了「地音喇叭」,全天播放武當音樂,讓遊客行走於武當山途中,隨時可以享受獨具神韻的武當道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