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三月以來宣布要減資的上市上櫃公司,多達四十四家,金額高達三千億元,都創歷史新高,其中三十八家是為了打消帳上的累積虧損,不少投資人踩到減資地雷。
這不禁讓人擔憂,還有多少上市上櫃公司可能減資,甚至下市,使投資人的股票淪為壁紙?
在宣布減資的公司中,以電子業居多,外資分析師曾說,台灣電子業的財務報表是最難懂、最難分析,會計帳是否有檢討的必要?會計帳資訊不透明的企業,是否有資格在市場買賣股票?
雖然,股票市場是自由經濟,不過,自由市場並不代表可隨便,不受法令約束,有問題的公司就應該揪出來,甚至不該上市上櫃。
真不知道台灣有多少公司,當初為了上市上櫃而灌營收,先放營收的利多,等上市上櫃後再減資的作法,是不是有違法之嫌?
我認為,相關單位應該介入調查,不能以股票市場是自由經濟為藉口放任,畢竟輔導這些公司上市上櫃的,不只是會計公司或銀行業者,還得政府相關單位核准,政府不能為了衝高數量,而鼓勵企業上市上櫃,卻在審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一堆體質不健全或經營還沒站穩腳步的公司,輕率上市上櫃。
在大筆進出的金融遊戲中,利益勝過道德良心,必須仰賴健全的體制防堵操弄,股票交易與企業營運不能輕易聽信企業主,因為的確很可能有人鑽體制漏洞,玩弄會計帳或向市場放消息。
不作為就是默許企業惡搞,政府應善盡監督股市具營運風險或新興公司的責任,把遊戲規則訂得清楚明白,審核也應嚴格把關,不讓體質不健全或營運有疑問的公司,輕易的上市上櫃,否則一旦出問題,不但傷及台股信譽,也會危害投資人。
任群宇(北縣店/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