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皮膚病百百種,治療藥物也不一樣,醫師警告,隨便擦成藥或一些民俗偏方,除了愈擦愈癢外,還可能引發接觸性皮膚炎,使症狀更加惡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發現,一般人皮膚出現毛病時,通常不會立即就醫,而是先擦家裡的成藥。由於沒能對症下藥,容易出問題。
有些人更扯,深信擦起來涼涼的東西都可止癢,於是隨手拿起乳液、蘆薈、精油、茶葉水、米酒、鹽水及醋等,就往皮膚患部塗抹。有人甚至浸泡溫泉,想藉高溫或溫泉的硫磺成分來殺菌,結果也是愈泡愈糟。
一名五十多歲婦女,因後頸部癢癢的,前後塗抹含乳酸菌、蘆薈和燕麥的三種乳液,沒效卻還是不死心,結果連擦近兩周,整個後頸部擦出接觸性皮膚炎,紅腫潰爛,最後才忍痛就醫。
另一名二十幾歲女孩,感染出現陰部毛囊炎,不好意思到醫院就診,自行塗抹含有薄荷成分的成藥,結果愈擦愈癢。還有一名中年婦女,近三個月來乳暈搔癢難耐,雖塗抹數種成藥,結果也是愈擦愈癢,症狀加劇,皮膚因不斷搔抓而變厚成苔癬化,經就醫治療一周後,症狀才明顯改善。
潘企岳解釋,一般外用止癢、消炎止痛成藥,大多含有樟腦、薄荷、甲基水楊酸鹽、植物精油等成分,只能暫時緩解癢感或痛感,無法根治。如果塗抹過量,或是塗抹過於頻繁,容易造成皮膚過敏或接觸性皮膚炎。至於蘆薈、茶葉水、精油及乳液等民間偏方,雖然擦起來涼涼的,卻只有短暫止癢效果,還是少擦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