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孔子家鄉的珍寶 楷雕

戴永夏 |2010.04.21
1489觀看次
字級

二○○七年十二月三十日上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偕夫人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遊覽,獲當地政府贈送兩件珍貴禮物:一尊楷木雕刻的孔子像和一柄楷木如意。當聽說這兩件禮品均為「曲阜三寶」之一的楷雕,而且楷木只生長在孔林,福田首相和夫人連聲道謝,對這兩件禮品非常珍愛。

所謂楷雕,即用楷木雕刻的工藝品,它與碑帖、尼山硯並稱為「曲阜三寶」(楷杖、如意、蓍草)。楷雕的材料是孔林中獨有的楷木,相傳最早的楷樹是孔子弟子子貢奔喪時,從經商的海南帶回孔林栽植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由於它生在孔子塚上,「其幹枝疏而不屈」,與生於河南山原縣周公墓前的模樹同具異質,因此而成「楷模」之典。

傳說子貢為報師恩,用楷木雕刻了其師孔子、師母亓官氏兩尊圓雕坐像。坐像高約四十釐米,刀法古樸,人物造型端莊肅穆。時至今日,雕像的木質雖因年深日久而腐蝕,但刀痕仍存。

據記載,北宋末年,女真族南侵,康王趙構渡江建立了南宋政權。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年),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帶子貢所雕的楷木像去揚州陪祀。後孔氏定居浙江衢州,另立孔府,此二尊楷雕坐像也一直流落在南方。國共戰爭後,才取回曲阜珍藏。

子貢栽下的那棵楷樹,後來長成了巨株,清康熙年間遭雷火焚燒。人們將這棵樹的枯乾形象刻在石碑上,碑名「子貢手植楷」;又建碑亭保護殘留的樹根,亭名「楷亭」。這碑與碑亭至今仍在,而這棵楷樹的後代,也一直綿延不絕。如今孔林中仍有許多宋代的楷樹,巍然挺立,高聳入雲。清代著名劇作家、孔子後裔孔尚任曾向康熙皇帝介紹說:「楷木可以為杖,又可為棋,其萌可為蔬,又可為茶,其癭可為瓢」,「其籽榨油,可為膏燭」。可見楷樹渾身是寶,用途多多。

曲阜的楷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據載它始於西漢初年,至清代工藝漸臻完美,形成特有的藝術風格。一九一一年,曲阜的楷雕作品「群仙祝壽」、「百子如意」曾在巴黎博覽會上獲得金牌。一九五○年代後,楷雕藝人逐步組織起來,集體化生產,創造了一批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曾在上海、北京及國外展出,獲得過各種獎勵。一九七九年,楷雕工藝品打入國際市場,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及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

曲阜楷雕的特色產品是楷木手杖和如意。因楷木木質堅實而性韌,直而無橫絲,不暴折,色成金黃,折枝為杖,天然屈曲,狀似龍蛇,稍加雕琢,就成古雅耐用的手杖。用它刻製如意,玲瓏剔透,花紋如絲而不斷。

楷雕手杖和如意,歷來是孔府向皇帝進貢的貢品。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山東巡撫張曜給慈禧太后的壽禮,就是曲阜楷雕的一根壽杖和二柄如意。壽杖刻有百龍戲珠,玲瓏細巧;如意刻八仙慶壽,群仙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被西太后稱為「絕技」。

關於楷雕如意的起源,當地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一○○八至一○一六),孔子第四十五代孫裔孔道輔在寧州(今屬雲南)做推官。一天,在甯州天慶寺的真武殿上,一條大蟒蛇靠在供案上昂首吐舌,一點都不怕人。人們又怕又敬,紛紛前來看熱鬧,因此影響了正常秩序。

孔道輔見勢不妥,他走進殿中,一笏板將蟒蛇打死。消息傳到皇帝那裡,宋真宗為表彰孔道輔為民除害的精神,便把他的笏板封為「擊蛇笏」。這樣一來,上朝不能用這個笏板了,孔道輔便將從家鄉帶來的楷木枝做成笏板。這楷枝彎曲的形狀很好看,當時被稱作「天然如意」。後來被紛紛仿效,愈做愈好看,慢慢地就變成後來的「楷雕如意」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