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說:「一念迷,愁雲密佈;一念悟,慧日高照。」然而,一般人仍是「說時似悟,對境還迷。」(出自《緇門輕警訓》大正四八、一○六七上)日常生活中想要依真理而思惟與言行,實非易事,但並非不可能,就像《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所說的(大正四八、三五○下):「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用功之處,就在吾人的一念之間。若真能學習不執著自己對境界的好惡等感受時,才能靜下心來體悟事實的真相,就連修行也是如此,若對證悟境界「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出自《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四八、三五六下)即知「著相」對修行證悟之害,豈能還執著於境?
何謂菩提?《佛光大辭典》解釋說(五一九八):「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要如何成就菩提呢?首先要發菩提心,《大方廣佛華嚴經》說(大正九、七七五中):「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
又《往生淨土懺願儀》提到真正的修行人,是(大正四七、四九一下):「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如是善知迴向,得三種順菩提門。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原來,菩提不是只為了一己之利益,不只是不傷害他人,更要讓大眾皆能離苦得樂。唯有透過自我真誠面對問題,才有機會增長菩提智慧,自能成為世間不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