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政府在全縣八十五所小學兩千個班級試辦「英語活化課程」,每周增加二節英語課。試辦一年多來,小朋友覺得學英文變得更有趣,不用一直趕課。台北縣政府預計從九十九學年度全面實施。
英語活化課程是用讀者劇場、話劇表演、英語繪本、四格漫畫等方式,讓小朋友從玩樂中學習英語,既無考試,也無壓力,讓小朋友敢開口說英語,從而熟悉英語環境,不會排斥或恐懼英語。
這種作法並不新鮮,過去有少數老師也這麼做;但限於諸多因素,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情況下,英語活化課程多是「玩票性質」,只是讓學生喜歡上課,未有實質效益。
台灣學生學英語從小學到大學超過十年,但托福成績年年後退,僅略贏過泰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排名亞洲倒數第四。因為台灣英語教育普遍限於閱讀,聽力及口說能力則不足。
英語活化課程不應只是一個縣實驗,應由教育部推動全面施行。如果台北縣的學校可以每周增加二節英語課,全國各級學校有無可能,教育部可以評估。
過去幾年政府強調母語教學,甚至提出「母語優先,國語其次,英語第三」的教學順序,雖然有其本土化的考慮,但在國際化的今天不無缺憾。
如今政府重新思考英語的重要性,如何在三種語言間求取平衡,值得重視。
國科會稍早曾建議,大學指考英語科加考聽力及口說題型。國科會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用意很好,但相關設備不足,不易施行。因為考場多利用中小學教室,不可能加裝播音設備,即使可以,由於隔音不良,可能受噪音干擾,聽不清楚考試題目。
更重要的是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問題,居住在偏遠、鄉村地區的學生,學校的聽力教學設備、師資較欠缺,也少有補習機會,先天上就差了一截。
教育部長吳清基提出另一個替代方案,即採取考生繳交英語能力證明的方式。譬如全民英檢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可用以證明英語聽力、口說能力,不但大學指考可用以給分,尤其適合於推甄時的參考,甚至托福成績都可以考慮進去。
當然,全民英檢仍有城鄉、貧富差距問題,因為收費很高,家境清寒學生繳不起報名費,而失去機會。
台北縣實施英語活化教學,還有師資問題。馬英九總統曾提出大學「開設全英語學程」構想。在非英語系國家,這樣的作法已日漸普遍,譬如非英語系的歐洲國家,至少有四千兩百種課程用英語授課,數量是七年前的三倍。但台灣即使留學過的大學教授都坦承,英語教學不是那麼容易,他們的英語也不是那麼標準流利。
大學教師如此,更別提中小學教師。台北縣為解決這個問題,舉辦英語教師正音班,去年一年就調訓了八百位教師,由外籍英語教師直接輔導。
但如前所言,英語活化教學不是一個縣的問題,教育部應推廣全國實施,讓其他縣市、尤其偏遠地區教師都能講一口標準英語,配合活化教學,使所有孩子都能享有更公平的受教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