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最新式的研究偵察機「環球飛鷹」(Global Hawk 美聯社),十三日升上太平洋高空,展開研究地球大氣層的二十四小時任務。
環球飛鷹原是專為美國空軍執行高空長時間偵察和情報任務而設計,研發過程所建造的三款機型如今已經轉交NASA。
NASA本月開始首次讓其中一架偵察機在太平洋上空執行任務,展示無人偵查機的科學用途。
環球飛鷹造型相當特別,外觀圓胖,機頭像鯨魚,引擎裝在機身上方,尾翼呈現V字型。機身長度十三點四公尺,翼展三十五點三公尺,和最新的波音737差不多。
此外,它能承載逾四百五十公斤重的科學儀器,最高飛行高度大約可達一萬九千八百一十公尺,停留高空時間達三十小時,航程逾兩萬公里,這讓環球飛鷹能在赤道附近海域及南北極等偏遠地區進行大氣層採樣。
環球飛鷹實際上是介於衛星和飛行器之間的混合體,NASA資深科學家紐曼(Paul Newman)介紹,「這架飛機本來就在平流層飛行,所以它是研究臭氧層破壞的完美平台。」它今年秋天也將在大西洋進行颶風研究的功能測試。
由於當局正評估無人飛機的安全性,因此美國聯邦航空總署目前只允許環球飛鷹在海洋上空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