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靠山,山會倒。」尤其是經過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更能體會到。然而,如夢幻的人生又能依靠什麼?佛門用「依止」一詞來說明,在《佛光大辭典》解釋「依止」有(三○五一):「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為所依而止住或執著。又一般謂依賴於有力、有德者之處而不離,亦稱為依止。」此中並不是要攀權仗勢;而是指要依賴有德有能者之引導,在佛教就是指有如佛陀這樣的覺悟者,如《長阿含經》所說的(大正一‧八八下):「如來有大神力、威德具足,盡知眾生心志所趣。」即知佛陀契理契機的引導眾生離苦得樂。
但常言道:「解鈴人還需繫鈴人。」眾生自己願不願意在心地上用功夫更重要,像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出自《六祖壇經》大正四八‧三五一上)諸佛菩薩等大善知識的引導,是讓蒙昧的心靈得以重現圓融無礙的智慧與悲心,但卻不可執著開悟也要由善知識來代勞,所謂「個人生死個人了!」因此,當佛弟子們請問佛陀:「涅槃後我曹云何行道?…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於是比丘內觀身,常當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除世間貪憂…受心法處亦復如是。」(出自《大智度論》大正廿五‧六六下)即知一切的修行不假外求,最終皆需自我要求。
總之,想要過著得樂離苦的人生,唯有從自己的日常思惟與言行著手學習,天堂、好運、善報等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更不會無中生有,所有的奇蹟要從自身做起,就像《大寶積經論》所說的(大正廿六‧四五五中):「於一切煩惱,常求解脫,不向外求。見一法本來性無垢,畢竟清淨,而自依止亦不依他者,性不染故,有學出世間法自內知見。」因此,欲降伏煩惱而獲得解脫自在,唯有自求而非外覓。(萱草/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