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性喜疑神疑鬼,弄得自己有如驚弓之鳥。也有人凡事疑東疑西,覺得全天底下的人都心懷不軌,而拒所有的人於千里之外。更有很少數人懷疑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是天生的失敗者,則再好的善因好緣而無福接受。人的一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抉擇,平日三毒(貪著、瞋恚、愚癡)攻心,就已讓吾人的心疲於奔命,何況再加上莫明其妙的矜持(種種慢心)與亳無實質意義的掛罣與懷疑,讓我們真的沒空學習新的生命視野,這多麼的可惜!
但是,人生是苦樂參半的世界,每個人也都有想追求幸福快樂的基本欲求,就應該還有「轉個彎」、「換個實際一點的看法」之機會。就像吾人從事讀書學習等活動時,剛開始不免會遇上抓不到重點,或是找不到出路等種種問題。但練習久了之後,我們會被自然法則教導,漸漸很熟練地抓住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事件等核心處,此即是看到資訊重點的問題意識。
雜疑會障礙定力
有人說:「今日人類對知識的獲得已無什麼問題,如何學會抉擇與運用知識才是最大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知識本無所謂絕對的對錯;而在於是否能巧妙的運用,能否契理契機打開自己冰封已久的心靈視野。同樣的,不准學生有不一樣看法的填鴨式教育,只會葬送原本豐厚的思考力與創造力之潛能。因此,有些西方教育學家就提出「教育若啟導」的看法,若人生是「經一事,長一智。」的自我教育過程,則在變聰明之前,必然有發現自己笨在哪裏的體悟。在此體悟之前,很多人是常陷於不知笨在哪裏的深淵而採取逃避深入探討的心態。久而久之,自然是常常有一大堆想法,但卻都有如流星飛逝而不具任何實際利益,無怪乎常常是判斷錯誤而後悔莫及。
雜疑的慣性,會讓我們的心定不下來,就談不上什麼智慧的觀察與抉擇了,就如《諸經要集》所說的(大正五四‧一一二上):「於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如人入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復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障定者,有三種疑: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即知沒信心,毫無根據的、無理性的懷疑任何人、任何公認的知識,就一昧漠視任何的學習機會,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或是因心茫、身忙而漸漸不再自學、不求進步,這些都非常的可惜,可見學習時的定力(專注力)有多麼重要!
正疑能開創光明
只要發心向佛陀學習的人,就不要害怕自己在修行道上會遇到什麼困境,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多慮。因為,人的一生本來就是跌跌撞撞的過程,不會因為吾人想不想修行而有所差異,但對所學習的技能卻不能不提出問題。此中的「問題」不能視為一般的問題,而應是說對一連串的核心概念或關鍵詞提出聯結上的困擾,這在技能上的學習,即是對每一步驟或程序,提出連貫性或對結果具決定性的疑情,就像《禪宗決疑集》所說的(大正四八‧一○一○下):「不須用疑得無上菩提者,除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始得。譬如世間工巧藝術之人,各有所務,未有不疑而成事者也。此疑之一字,便是思想用謀之心,體同而名異耳。」即知佛門的教育是注重修習者心智力量的啟發與訓練,是有智慧者的力用之處。
總之,這樣的思想用謀之心,不在日常生活中的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卻是在個人的學問、合作、慎獨、不侵害的學習上。同樣的,宗教信仰不需要盲目崇拜,個人的時間、體力等都很有限,要懂得「智者順情而謀,愚者逆理而動。」的生活三昧。
(影子/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