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早已習慣接受每周三次針灸治療後再去復健。每個療程,媽媽總會發現小宇又有進步,例如:漸漸進步仍行動遲緩的雙腿,某日媽媽發現小宇居然會踢球;僵硬的手拿起東西愈來愈重,愈來愈穩;從呀呀的叫喊聲到漸漸能簡單說幾個單字、幾句話等,這些小小的進步,都鼓舞著媽媽不辭辛勞帶著小宇到醫院作復健、早期整合療育團療及上特殊教育課程外,還會到中醫門診接受治療。
發展遲緩兒有生理功能、智力、認知、語言、溝通、運動協調、生理自理技能、適應能力及心理社會發展等單項或多項不等程度異常(發展的速度或發展順序有異常及落後情形)、或預期發展可能發生異常。引起遲緩的疾病包括遺傳疾病、早產兒、先天代謝異常、先天骨骼神經肌肉等異常、粒線體疾病等。
中醫如何看待發展遲緩兒?
中國傳統醫學早有類似發育障礙的描述,在《小兒藥證直訣》中談到「五遲」就是中醫對小兒發育遲緩的觀察,有(立、行、語、髮、齒)遲等。五遲與中醫腎系統(腎主先天)關係最大,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疾病遷延日久,氣血不足,腦髓不充,筋脈失養所致,多與先天體質有關。而《嬰童百問》中談到「五軟」,指小兒(頭、項、口、手足、肌肉)軟。與中醫脾胃系統(脾胃主後天)關係最大,認為後天飲食、消化、吸收水穀精微(即食物營養素)不良間接導致肌肉萎縮有關。
中西醫都認為愈早治療,療育成效愈好。
中醫如何協助治療?
借由針灸、中藥、食療等方式促進大腦血液循環、滋養大腦細胞、增強神經傳導素分泌,刺激活化腦內神經迴路,增強腦部及周邊神經系統發育,幫助發展智力、學習記憶力、專注力、聽力、發聲說話,及幫助骨骼強壯、緩解不正常肌張力、增加肌力等,以改善運動功能。(上)
(作者為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 陳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