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千古之謎曹操墓

戴永夏 |2010.04.08
829觀看次
字級

清明掃墓才剛過,就來談談與墓塚有關的話題吧!

日前,中國大陸有關部門宣布,在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發現了曹操墓。消息一傳出,立即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那麼,曹操墓究竟在哪裡呢?千百年來,這一直是個難解之謎。

曹操(西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但在民間傳說中和戲劇舞台上,他卻是個陰險、奸詐、殘暴的奸賊,連他死後的墓地,也撲朔迷離,眾說紛紜。

據說為了防止死後陵墓被盜,曹操在力主「薄葬」的同時,臨終前還令設七十二疑塚。在他安葬那天,果然有七十二具棺木,同時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各個城門抬出。於是,歷代關於他究竟葬在何處,便有許多不同說法。

有人認為,曹操的墓在漳河上。如: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漳河上有七十二塚,相傳云曹操塚也。」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也寫道:「曹操疑塚七十二,在漳河上。」而清人褚人獲在《堅瓠續集》中說:「順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溪,窺之黧然,疑其中多魚,仍由溪入。數十步,得一石門,心怪之,出招諸捕魚者入。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依,或臥,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也。內有一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眾人因跪而斬之,磔裂其屍。諸美人蓋生兒殉葬者,地氣凝結,故如生人。繼而泄其氣,故遽成灰。獨操以水銀殮,其肌膚尚未腐朽也。」

也有的認為,曹操墓在許昌城外。如蒲松齡在《聊齋志異‧曹操塚》中寫道:

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竭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異史氏曰:「後賢詩云:『掘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葬君屍。』寧知竟在七十二塚之外乎?奸哉瞞也!然千餘年而朽骨不保,變詐亦復何益?嗚呼,瞞之智正瞞之愚耳!」

還有的認為,曹操墓在河北磁縣。近人鄧之誠在《骨董瑣記‧曹操塚》中說:

壬戌(一九二二)正月初三,磁縣鄉民崔老榮於彭城鎮西十五里叢葬地開井為塋,地圮為黑穴,繼得石室,深廣有加,入石門者皆死。遂報縣令陳希賢,督工投以硫磺,久之,始入視,室之四壁,塗堊如新,中置石棺,前有刻石志文,所敘乃魏武帝操也。

另有人認為,曹操的陵墓在其故里譙縣的「曹家孤堆」。其根據是《魏書.文帝紀》記載:「甲午(二二○),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

《亳州志》也記載說:「文帝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前樹碑曰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魏文帝曹丕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回鄉祭奠其父曹操。

《魏書》中還說:「丙申,(曹丕)親祠譙陵。」譙陵就是「曹氏孤堆」,位於城東二十公里外。這裡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地。

此外,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此地。由此推斷,曹操的墓也當在此地。但這些說法多為推測,缺乏可信的科學證據,故難成定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