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清大擬將實施已久的「百分制」,改為以A、B、C區別的「等第制」,以與國際教育接軌。所謂百分制,是以滿分為一百的成績評量方式;等第制則是以A加、A、A減等十個等第打成績。台大完成校內問卷調查,有七成五老師及教學單位贊成改為等第制,學生則有五成二贊成;校方將逐步溝通、完成配套後,由大一新生開始實施。
依統計學理,成績計算超過十五個刻度,意義就不大,九十分跟九十一分在統計上沒有顯著差別。再從學習評量原理來看,小學生考試多為是非題、選擇題、填空題,「對錯」很明顯,一分一分有區別。但大學生不同,多用報告方式來評量,即使考試也是申論題、甚至open book,教師評量時,在一分兩分之間如何拿捏,主觀而難有精確標準。
我國大學成績歷來採用百分制,與國際常用的等第制不同,即使在升學競爭激烈的日本,用的也是優、良、可、不可四個等第。我國學生出國留學常遭懷疑,即認為一分一分的區別,是教師自由心證的結果,沒有客觀標準,不容易控制差異性。
近年我國國中小學,教學觀念改變,也開始採用交報告、討論、演講、社區服務等學習方式;如果要看學生有無達到教學目標與核心能力,是不能用百分制的一分、兩分去分辨;除了十個等第,甚至只有「通過」及「不通過」的區別。
不過,台大、清大率先改採等第制,可能發生配套措施問題,最好由教育部主導,全國一致,否則各校成績難以等化。分數要轉成等第比較容易,譬如九十分以上是A加,八十分至八十五分是A減,但等第難以轉成分數。
很多獎學金的申請,都以分數作為評給標準。很多大學設有書卷獎,前三名有獎學金,如果九十分以上都是A加的話,將無法分出名次高低給獎。此外,若是學生轉到外校,也需有一套分數轉換系統,各校之間未必相同。
但國內支持百分制、等第制都有其認知基礎。有人認為等第制的「成績辨別度」不高,對認真學生來說,百分制較有激勵效果。若採等第制,老師對表現好的學生打A,對要當掉的學生打D,差別看來不太大;但百分制不然,只拿三十分與九十分的學生就差別很大。
支持等第制的人認為,百分制看似刻度大,但除了極少數學生,老師習慣將成績打在八十到九十分之間,轉換成等第都是A加、A或A減,反而沒有鑑別。尤其國際上習慣使用等第制,台灣學生申請國外研究所時,校方雖提供成績轉化,但我方所控分數往往令對方懷疑。
百分制要改為等第制的主要原因,是要打破學生「錙銖必較」、「分分計較」的求學心態。現在的百分制,讓人想要不斷爭高分,即使已拿到九十五分,還想再拚一百分。一兩分的差別未必有何意義,未來在社會上、在專業上也無明顯差異。
百分制改為等第制,不只是學生問題,台灣整體社會其實都在採用百分制,包括公私立機構的考績審核等;牽一髮動全身,值得社會各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