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機構將為「新移民」(外籍配偶及勞工)舉辦潑水節活動,我欣見民政機構舉辦這項活動,也期待藉潑水節提醒大眾關注族群和諧。
「潑水節」原名宋干節,起源於印度梵文,意指「跨越」或「向前邁進」,又因四月十三日地球以正角度穿過太陽,使得晝夜一樣長,隱喻「平等」,故而深受東南亞國家重視。
我國內政、民政機關採用此一象徵跨越界線、追求平等的宋干日,為新移民祝賀,的確是別具巧思。
然而除了潑水節外,台灣社會對新移民的問題及需求,了解、關心多少?
近年來,台灣的跨國婚姻數量驚人,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在十一萬七千多對結婚對數中,每五對就有一對是跨國婚姻,新移民已儼然成為台灣的第五大族群;另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國內有百分之七的國中小學生(十五萬五千多人)是外籍配偶家庭的子女。
但必須注意的是,台灣社會對新移民仍有歧視,而且異國婚姻的離婚率幅度驚人,外配與子女相處困難,甚至遭自家孩子歧視等諸多的人倫悲劇時有所聞。
台灣本是移民社會,島上居民有先來有後到,彼此實不應存在隔閡,呼籲政府盡速針對新移民暨其家庭,進行大規模的人口普查,研究分析並深入了解家庭情況、子女就學與就業問題與需求,據以制定切合他們實際需求的教育補強及社會支援網絡,協助他們落地生根。
趙麗雲(台北市/立法委員)